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创新风劲黄河岸
——黄委创新工作会议侧记

2008-07-15

中国水利网站通讯员晋芳 胡少华7月15日报道:

 

    “轰隆隆”、“轰隆隆”,一辆黄色挖掘机开过来了。只见它伸出长长的爪子,与铲斗形成夹钳之势,迅速把约3立方米的石料装进笼箱。紧接着气动封口机开始封口,抓抛铅丝笼随即进行,几步操作一气呵成,整个过程仅需五六分钟,引来场内一片“啧啧”赞叹之声。

 

    主持人声音洪亮地为大家介绍:“这是豫西河务局自行研制的挖掘机,带有辅爪、装笼箱、气动封口装置。挖掘机增加了抓物和抛物功能,实现了一机多用,改变了人机混合作业的局面。气动封口机速度快、效率高,在雨天也可以正常使用。”

 

    这仅是全河创新工作会议现场展示的一个画面。

 

    710,郑州“模型黄河”基地分外热闹,现场操作、实物展示、图文推介……141项成果逐一闪亮登场。来自大河上下的治河专家、科研人员、一线职工推出的一项项令人耳目一新的成果,折射出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激越的探索精神,全景式展现了黄委五年来走过的不平凡的创新历程。

 

催生创新种子

  

    徜徉在缤纷的展台和作品中,人们不时被“创新”这个火热的词语深深感染着。

 

    防汛抢险液压打桩机、履带式割草机等18项应用技术类创新成果先后出场,精巧的构思、多元的功能、显著的效果,搏得阵阵喝彩。振动式在线测沙仪、测流打冰机等36项创新成果,在治河实践中的不凡表现,同样使人感佩。

 

    这是一组令人骄傲的数字:从2003年到2007年,黄委共进行了4次创新成果评审,有328项成果获得了不同类别和等级的黄委创新成果奖。其中重大奖7项、特别奖1项、一等奖70项、二等奖104项、三等奖146项。

 

    创新“种子”发芽生长,需要适宜的气候和环境。

 

    20031月,在全河工作会议上,黄委党组作出重要决定:设立创新奖,要求全河上下以创新思维为支点,全面推动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迈上新台阶。会议要求大力进行理论探索和制度建设,建立涵盖治黄各个层面的创新工作体系。

 

    接着,黄委《激励创新实施办法》、《激励创新实施细则》相继出台。李国英主任要求,敞开申报渠道,建立权威评审机构,奖励政策要到位,与年终考评挂钩,特设创新奖,激发广大职工树立自觉的创新意识,实现“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转变。

 

    令人称奇的成果,正是从这样的思想起点上一步步走来。

 

    五年来,黄委把创新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年初与黄河防汛、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与调度、经济发展等主要业务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实行目标牵引,有效保障了创新工作的整体推进。黄委逐步建立了较为科学的创新成果评审、激励和人才建设机制,在大河上下营造浓厚的“层层推创新、事事讲创新”的良好氛围。

 

    灵感和智慧在和谐的环境中孕育,创新的种子在人文关怀中成长。在“宽容、关爱、和谐”的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创新者自豪地走上一年一度的颁奖台,张扬个性风采,展现智慧结晶。

 

打造黄河品牌

 

    这是前不久抗震救灾前线的一个镜头:随着仪器探头一次次镶入坝体,一根根传感器连线铺展开来,各类堤坝内部裂缝、洞穴等隐患的数据迅即出现在屏幕上,在场的水利技术人员和记者大为称奇:“与传统开挖坝体探测隐患费时费力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抗震救灾前线传来的消息令黄河人无比欣慰。事实上,黄委2006年研制的“分布式智能堤坝隐患综合探测系统”已在国内20多个省、市、区推广应用。系统开发人员2007年还应邀赴荷兰进行堤防隐患和古河道探测,受到荷兰专家好评。

 

    其实,分布式智能堤坝隐患综合探测系统只是黄委近年来众多理论技术创新成果的一个“亮点”。五年来,黄委以治河防洪、水土保持、水资源调度等关键技术为重点,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取得了一大批在系统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技术创新成果。

 

    黄委连续6年进行黄河调水调沙试验及生产运行,探索出协调黄河下游水沙关系的有效途径,主河槽全面冲刷,下游河槽最小过流能力由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近4000立方米每秒,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认同。

 

    “三条黄河”建设全面铺开。郑州、开封、济南、菏泽段完成了标准化堤防建设,“二级悬河”治理力度加大,“数字黄河”工程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黄委成功开发应用了小花间暴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中游水库联合调度系统、工情险情信息采集系统、引黄涵闸远程监控系统等创新成果。“黄河水资源调度管理系统”等项目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数字黄河”工程研究与应用等项目获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

 

建立保障机制

 

    2006219,《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山东推出引黄供水新模式”一文,指出山东河务局推出的“两水分供”模式打破了以往“只管渠首,不管渠道;只管放水,不管用途”的传统管理模式,用新的供水方式堵塞农水工用的漏洞,有效地提高了黄河水资源的利用率。

 

    “两水分供”模式运用时空结合的二维思维模式,突破了实现“两水分离”必须投资改造引黄设施的固化思路,实现了思维模式的创新。该模式从2005年开始试点,2006年在山东省全面推开,当年即见成效:节约耕地9万多亩,节约投资49.8亿元;山东省沿黄地区粮食年增产1.5亿公斤,农民增加收入4.2亿元。“两水分供”荣获2007年黄委创新成果一等奖。

 

    思路一变天地宽。其实,发展走到深处何尝不是管理?

 

    加快体制管理创新,为治黄事业发展扫清体制、机制性障碍,既是现实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改革和创新的主要方向和切入点。历史,悄悄记录下了黄委解放思想、创新管理的改革历程。

200681,国务院正式颁布施行了《黄河水量调度条例》。之后,黄委相继颁布实施了《黄河水文管理办法》、《黄河重大水污染事件报告办法》、《黄河水权转换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山东省黄河防汛条例》、《河南省黄河防汛条例》也相继颁布施行。法规体系逐步健全,符合黄河特点的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黄委成功举办三届黄河国际论坛,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水利对话平台。在全河范围内进行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局面。大力推行职工重大疾病医疗救助机制,营造了“和谐单位人人共建,单位和谐人人共享”的融洽氛围。

 

开发实践真知

 

    在一台小巧灵便的泛光灯展台前,人们围得水泄不通。山东济南河务局孟宪柱向大家一一演示其性能:“这是一台650W便携式双头泛光灯,可以360度旋转,重量轻、携带方便。设有多功能插头,能充电、烧饭,解决了野外抢险过程中的许多问题。”

 

    “在实践中应用效果如何?”大家十分关心这个问题。

 

    孟宪柱回答:“现已推广100多台,前一阶段在四川抗震救灾抢险一线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像这样简单、实用、新奇的产品在展示会上备受青睐。与会人员与发明创造者互动,探讨创新原理、应用成本、生产效率,现场气氛高潮迭起。

 

    作为创新的主体,广大普通劳动者中间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培育这个主体,立足岗位开发其自主创新潜力,正是黄委决策层的立意所在。

 

    始于2004年的黄委“三类”创新成果奖评审认定,应用技术类专指来自基层生产一线的“小发明、小革新、小创造”,而就是这些原本毫不起眼的“三小类”,却在4年之间“成果之多出人意料,结果之实用出人意料。”

 

    孟州河务局研制的“工程维修养护服务站”在本次演示中赢得了热烈掌声。该服务站首次把电力、液压、气压、水力多种输出功能融为一体,有效解决了工程养护项目多、季节性、战线长等诸多问题,使工程养护有了系统、合理、高效的养护操作体系,维修工作更加专业化、规范化。

 

    行作贵,黄河自行培养的高级技师。他告诉记者,起初的动意很简单,就是为了改变多年来一把铁锨修工程的落后状况,“光吃苦不行,我们得想更好的办法,用智力来减轻体力。”

 

    2000年起,他们着手研制可提供50多项功能于一身的“服务站”,历经7年,终获成功。朴实、憨厚的老行说:“创新,并非高不可攀。”是啊,在基层同样有很多创新点,关键看有没有创新的意识、激情和信念。

 

    年轻的山东黄河梁山机械厂副厂长刘兴燕携带自主研发的5项大型机械产品赶来。这位199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专业的高材生,十多年来,扎根黄河最基层,一步一个脚印,先后研制出十多项丰硕成果。

 

    企业创新的路该怎样走?刘兴燕曾上下求索。治黄实践帮他们找对了路子:依托市场,服务治黄,依靠科技发展企业。

 

    险工坝头抛石抢险是战胜洪水的重要措施,但人工抛投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刘兴燕他们锁定科研视角,苦干半年,研制出“YPA型液压自动抛石机”,这项技术不仅填补了治黄技术史上的空白,而且在国内属首创,获得了“国家专利”。此后,他们一发不可收,研制成功HC-3型黄河堤防维修养护专用车和T-254前装后挖工程车、YB-A型液压拔桩机等产品。尤其令他们欣慰的是,“工程抢险应急照明车”和“液压自动抛石机”已签约国家政府采购中心,为企业带来了明显效益。

 

    在黄河基层,像行作贵、刘兴燕、孟宪柱这样的创新者还有很多。一个个创新成果的背后都有一段艰辛的奋斗与探索,他们的经历引人深思: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就没有止境。

 

    让每一缕智慧的泉源尽情涌流,让每一粒创新的火花充分燃烧,这正是时代前行最雄厚的基础和最深刻的底蕴。面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创新必将成为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的“强力助推器”。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7月15日

    

晋芳 胡少华


  相关新闻:
“说活儿”,越说越精彩!
长科院将全力打造长江水利科技创新中心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创新工作呈良好发展态势
东明河务局2项目获山东黄河创新成果奖
项城市机制创新促水利建设
武陟第一河务局:让创新植根在职工中
濮阳河务局科技创新项目进入攻关阶段
豫西黄河河务局学劳模鼓励创新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050575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