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组激动人心的数字。
福建省已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560个,农民用水协会管理蓄水工程138处、渠道3165条、机电泵站114处、供水工程323处,灌溉面积达55万亩,参与的农户达17.4620万户,涉及的农民达77.39万人。
然而,透过数字的表面,我们看到了福建农民用水协会的快速发展,看到了福建水利改革走向新的希望……
一花引来百花香
12月26日,在我国著名革命老区、中共苏区的龙岩市上杭县,参加全省农民用水协会工作座谈会的代表边观看电视专题片《希望的田野》,边酝酿着如何推进本地农民用水协会建设发展。
专题片重点介绍了上杭县如何抓农民用水户协会试点建设的经验。该县通过采取三大举措激活了农民用水协会全盘棋,县政府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领导小组,将用水户协会建设纳入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年度目标管理考评内容县领导亲自作动员、召开流动现场会,在《金上杭》开辟改革专版,制作专题片,组织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为重点内容的培训,对全县新任村主任培训班及下派村支书培训班开设改革课程;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上杭县2003年农村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专项奖励补助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全县共成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208个,有力地推动了用水合作组织建设。
该试点在全省一推广,在福建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各设区县(市、区)迅速掀起推进农民用水协会建设高潮。
三明市明溪县立足本地实际,积极创新,农民用水户协会登记工作规范运作走上了全省前列,至12月中旬,全县已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66个,占全县行政村的75%,其中已有60个农民用水户协会在县民政局完成注册登记,县里对已完成登记注册的每个农民用水户协会一次性给予补助0.5万元,县政府在《督查通报》中对协会建设情况进行通报,同时县直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做好相关服务工作,简化程序,降低收费标准,有效地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
南平市浦城县以“六千”水利工程建设为契机,全面开展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的参与式管理改革,规定村级供水工程只有管理机构及自筹资金落实的,才能给予立项和补助资金,有力地促进了乡村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全县建成的126个村级供水工程已有108个采用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模式。
漳州市漳浦县积极探索灌区用水管理模式,全县已组建用水户协会86个,覆盖灌溉面积18.4万亩,占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的40%。眉力水库灌区作为纯农业灌溉的灌区,在生存发展的逆境中大胆改革,组建镇、村两级农民用水协会18个,管理灌溉面积2.6万亩,占全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的84%,水费征收到位率高,极大地改善了灌区运行管理状况。
……
就这样,一股股暖流涌向全省各地、涌入千家万户,从闽东到闽西、从闽南到闽北农民用水户协会组织逐步发展壮大、逐步走上规范、逐步取得成效,并得到福建省民政厅、发改委的大力支持,年初与福建省民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了规范全省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的要求。
一协牵动四举措
如何让农民用水户参与管理?如何使农民用水户协会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壮大?需要的不仅是领导的重视、决策的支撑,更关键的是一种胆略与智慧。福建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子维向我们道出了协会发展建设的“四大举措”:
举措之一:领导重视。为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组建工作,省水利厅成立了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把建立农民用水协会作为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之一,提出了每年小农水改革2000处,培育200个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工作目标。多数县(市、区)政府也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水利、财政、体改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统一领导和协调改革工作。如:上杭县在全县新任村主任培训班及下派村支书培训班开设改革课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在“上杭水业”论坛活动、全县农村“三项改革”现场会上亲自做改革动员,起到了很好的促动作用。
举措之二:宣传引导。各地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等媒体,深入宣传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及农民用水户协会的成效,统一思想认识,营造改革氛围。省水利厅邀请福建日报记者深入三明、龙岩、泉州、莆田等地跟进采访报道,引起了省领导的关注,并作专门批示。省水利厅还借助《八闽水利快讯》、福建水利信息网、《水利经济动态》等阵地,加大对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宣传力度,进而形成全省上下齐心办协会、人人为协会的新局面。
举措之三:资金扶持。一方面积极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增加对协会管理的田间工程投入,提高灌排工程设施基础能力;另一方面对协会本身进行补助,支持协会的能力建设。如:上杭县2003年经县政府研究决定,专门从水利建设基金中提取30万元,专项用于奖励补助农村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制定了《上杭县2003年农村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专项奖励补助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在改革验收的基础上表彰和奖励改革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明溪县对每个已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的行政村补助资金0.5万元,并在涉农部门的水利项目上给予优先扶持;永定县专门拨出资金用于补助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建立和运作。通过资金扶持引导,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改革动力,有力地推进了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建设。
举措之四:政策推动。为了搞好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各级各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依据上级通知精神,结合福建实际,及时与福建省民政厅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这些政策文件的制订和出台为推动用水户协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农民用水户协会的不断壮大创造了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一路理顺万般难
笔者从福建水利厅了解到,今年福建省针对小型灌区工程和村级供水工程点多面广等特点,按照工程受益范围或以行政村(村民小组)用水户为单位,积极探索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这一新的改革形式,以试点牵动着全省农民用水户协会健康发展,最得了显著成效,较好地理顺了“四大关系”、解决了“四大难题”。现在不妨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这来之不易的成果吧!
成果之一:理顺了管理体制,解决了主体“缺位”问题。实行用水户参与管理,明确了政府、灌区和农户的责权利,落实了分级办水利的原则。政府主要责任是落实斗渠以上的建设投入和水资源管理,灌区主体任务是加强内部运行管理和骨干工程建设管理,农户则负责斗渠以下田间工程的整治维护和管理。实行用水户参与管理,将未级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用水的决策权交给农民,让他们独立、民主地选举协会领导人,在管理、建设、财务上享有高度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调动了农民“自己事自己办、自己工程自己管”的积极性。灌区管理单位则集中精力、财力、物力搞好骨干工程的管护,建立分级管理、“责、权、利”相统一的新机制,调动经营管理者加强水利设施管理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保障工程的效益发挥和长效运行。如上杭县庐丰乡丰济村往年干旱季节用水紧张,为解决村民饮水难问题,村两委与村协会组织群众采取“一事一议”办法,通过两次民主听证会,户集资400元,建成了造价40余万元的供水工程。通贤乡通贤村协会在2003大旱之年,发动村民投入抗旱,协会拨出2万元,农民自愿集资1.36万元,购买了19台抗旱设备,还组织抗旱服务队,日夜帮助村民抽水溶田灌溉,每小时收取6元服务费,深受农民群众的支持。漳浦县眉力灌区在成立用水户协会后,争取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开展干渠防渗改造2.6公里,配套田间工程28公里,修复水毁工程19处,完成投资240万元,为整个灌区用水服务提供了可靠保证。
成果之二:理顺了水费计收机制,解决了收费难的问题。实行用水户参与管理后,通过农民用水户协会落实水费计收制度,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多用水多交钱,使节约用水有了经济调节手段。同时建立了透明的水费收缴渠道,避免了过去灌溉用水水费收缴层次多、收缴不规范、搭车、代收、克扣等现象,减少了中间环节,使农民用上“明白水”,交了“放心钱”,农民负担大大减轻。由于用水透明,促进了农民节约用水、精耕细作、结构调整,收到节支增收的效果。如上杭县蓝溪镇觉坊村水利协会成立以来,群众缴交水费粮的积极性比以往高多了,每年缴交的水费粮折合人民币7000多元,占应缴交的95%以上;漳浦县眉力灌区的东庵、山边、塘头、深土等四个灌片2006年水费收取任务为4.3万元,截至10月底,已完成水费计收4.5万元,干部职工提前两个月领到全年的工资,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
成果之三:理顺了灌区供水秩序,解决了用水难的问题。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喝的是“大锅水”、“福利水”,大水漫灌比比皆是,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实行用水户参与管理后,使用水的供需双方直接见面,并应用市场经济运行规则,采用合同制形式,保护了供用水双方的利益,明确了各自的责任。由于用水管理公正、民主、透明,供水秩序规范,一些用水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在协会内部得到了解决,避免了矛盾的激化,减少了用水纠纷。如:莆田市秋芦灌区赤港农场用水户协会成立后,在2004年抗旱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协会积极与南安陂灌区管理所进行协商,从后溪水库补充水源,采取普灌与轮灌相结合的办法,向各用水户供水,在引水期间派出专人沿途护水,直送田间,有效地促进了农场用水户抗旱保收增收。
成果之四:理顺了投入机制,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由民主选举产生的农民用水户协会等用水合作组织,可以充分发挥政府与农民群众、灌区与用水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可以有效地由协会组织农民群众维修改造小型农田水利灌排设施,尤其是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用水户协会作为“一事一议”的重要载体之一,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上杭县通贤乡文坑村水利协会通过“一事一议”,协会投入0.3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0.63万元,企业老板捐资0.7万元,共筹资1.63万元对村内河道1.5公里进行了清障整治,完成土石方0.5万方;莆田市秋芦灌区赤港农场用水户协会自成立以来,同农场一道多方争取资金以改善农场落后的水利设施,近几年在农场节水灌溉改造、土地整理及渠道清淤与整治中相继投入了300多万元,大大改善了协会的所管辖的水利设施面貌。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6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