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11月4日讯(通讯员 秦延安)虽然已是初冬时节,但秦岭山地冬天的寒气却没有挡住商州人民大修农田水利建设的热情。每天早上6点半,商州区红门河乡磨沟庙村农民金志农就带领着全家6人开始修渠平田整地。他给我们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通过平整土地、加厚土层一亩基本农田可增产粮食60公斤,再通过改善水利设施、自流灌溉,又可增产粮食40公斤。据了解,近年来,商州区已累计完成各类农田水利工程4017处,治理水土流失709平方公里,兴修基本农田22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2万亩,实现了水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商州区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属全国生态功能示范重点县区之一,又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干旱缺水的国家贫困县区,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不足0.8亩,而且立地条件差,回旋余地小。为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商州区把兴田治水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基础工程紧抓不放。区上把农田水利建设纳入国民经济总体规划,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决定》等文件,保证了农田水利工作从领导、政策、资金、人员、措施等方面实现“五到位”,建立了区级领导包抓重点工程工作责任制,研究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保证工程质量,在规划上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同步,治山、保川与治水保土并举,先坡面后沟道思路,以大流域为骨干 ,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山、水、林、田、路、堤、园、村综合规划,做到小工程、大群体,并将其与荒山造林、退耕还森、封山育林禁牧环保工程等通盘实施。
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商州区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为核心,以防洪保安为基础,突出重点,整村推进。同时,遵循建管并举、管重于建的原则,始终把机制创新纳入农建项目规划、建设、管理、使用的全过程,落实资金捆绑使用和直通车制度,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落实农建项目一事一议制度,调动了群众参与工程的积极性,落实项目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管理责任制,竣工审计和责任追究制,确保了工程质量;落实义务质量监督员制度,使群众成为工程建设的主体;落实产权改革制度,保证设施发挥应有的作用。近年全区先后重点治理程度达81%以上,农田亩产均提高100公斤以上。黑龙口镇七盘河流域被水利部、财政部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牧护关南沟流域荣获水利部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流域,杨斜堡子沟、三岔河黄鱼沟等流域被商洛市评为精品小流域。通过兴田治水,商州区走出了一条贫困土石山区兴田治水、富民强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5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