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中国自然资源报】木兰溪和她的儿女们
 
分享到:
2018-06-13

  □本报记者 王彦/文

  我没想到,第一次到福建莆田,是为了一条河。确切地说,是溪,印象中溪总和“小”连在一起。上网一查,果然干流只有105公里长,而我从小也在河边长大,家门前的那条河绵延千里,大气磅礴。来之前,我真不知道它凭什么成为2017年度最美家乡河。

  这些天,跟随中央及行业媒体采访团一步步走近她,听当地朋友深情讲述她的前世今生,我开始纠正自己“先入为主”的偏颇,也渐渐懂得和欣赏她了。这种欣赏,不只为她,还有和她有关的那些人。在千百年前,她吸引和我一样的外乡人,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或是路过便爱上,随即献身于此,而后,他们的名字便和这条河再没分开。

  “南湖三先生”来莆讲学,开文献名邦、海滨邹鲁先河

  这条河虽不长,却是莆田人的“生命之河”,它发源于仙游县西苑乡黄坑村,横贯莆田市中、南部,自西北向东一路流淌,滋养了1732平方公里山川大地,造就了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莆田人赋予她一个动听的名字——木兰溪。当然,这名字和代父出征的花木兰无关,但它却承载了另一位异乡读书人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唐朝。贞元年间,郑露带着他的弟弟郑庄、郑淑,离开家乡侯官(旧县名)来到莆田。因祖坟在南山,三兄弟便在此定居,并重构书堂“湖山书院”,这也成为福建省的第一所学堂。从此,兄弟仨在这里研修儒业,教化子弟。吟诵诗书的朗朗清音,不时飘向山脚下的南湖,荡起一圈圈美丽的涟漪。乡亲们感念三兄弟的功德,亲切地称之“南湖三先生”。后来,先生还把书堂捐给了寺院,这就是今天的南山广化寺。

  从郑露的一首《七绝》,可见他当时的心迹:“千年松柏问谁栽,荥水长流倡学来;鹤骨龙鳞沦佛海,南湖一鉴映天台。”咦?郑家不是在侯官,为何诗中提及荥水?查资料才知道,郑家原是河南荥阳人,晋永嘉年间渡江南迁至侯官,而三兄弟来莆讲学,让中原文化与古闽越文化得以交融,从而激活一江春水,繁衍出“家贫子读书”“十室九书堂”的莆田家风,流淌出“一方文武魁天下”“六部尚书占五部”的佳话,也由此开启了“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先河。据说,皇帝赐金敕建“开莆来学”木坊表彰他们,可惜的是,文革期间木坊被毁,但“南湖三先生”的故事一直口口相传,正如宋代大儒朱熹所赞:“倡学功高泽且宏,庄庄奕叶盛云传;三贤文献俨然在,云案薪传夜夜灯。”(《题南湖书堂》)

  “南湖三先生”不仅热心教育,也喜欢栽花种树,还特别钟情一树洁白的木兰花。当郑露因公务将离开莆田时,乡亲们依依不舍,将木兰花瓣撒向行舟之上,撒向溪流之中。正是先生的到来,拓开了一条文化长河,汩汩流淌在莆田人心上,为了表达感谢和思念,他们用先生最爱的花命名了自己的母亲河。

  钱四娘倾其所有建木兰陂,治水精神千载流传

  沿溪南下,来到木兰陂。它是著名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仍保存完整并发挥着水利作用,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置身陂上,眼前的木兰溪不再是想象中的小溪,水面渐趋开阔,溪水顺着陂下一层层的阶梯涌出。当地朋友说,木兰溪是直接入海的,别看它现在风平浪静,涨潮时,溪水奔腾,声如雷鸣。也正因木兰向海,开拓了莆田古邑的对外经贸,孕育了勇闯天下的莆田商帮,也形成了农耕社会难得的海洋文化。

  然而,在修陂之前,木兰溪无拦无蓄,遇洪则泛,遇海潮遍地皆咸,两岸百姓辛勤开垦的土地,一夜间便被无情冲毁,他们迫切需要修堤筑陂,化害为利。而木兰陂的修建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充满惊险,更令我想不到的是,最初筑陂的,竟是北宋时期一位16岁的外乡女子。一次偶然的经过,便将这花季少女的生命和木兰溪紧紧连在了一起。

  那年,噩耗突至——在福广一带为官的父亲在任上去世,钱四娘与母亲扶柩回长乐老家,途经木兰溪,目睹当地百姓饱受洪灾折磨,16岁的她当即决心到莆田治水。回到老家,她变卖了全部家产,凑足10万缗巨款,来到将军岩前拦溪筑陂。3年间,她白天带大家一起干活,晚上提灯在陂上巡视。然而,因选址不当,陂刚建成便被洪水冲垮。望着滔滔洪流,想到多年心血和百姓希望毁于一旦,钱四娘长叹一声“陂在人在,陂毁人亡”,愤然投水殉志。

  建陂未成,但钱四娘无私为民的情怀和敢为天下先的治水精神,感召着后人前赴后继。4年后,她的同乡林从世再携10万缗,在下游温泉口筑陂,但因港窄潮急,即将落成时再被海潮吞没。

  此后,侯官人李宏携7万缗来莆修陂,并得到高僧冯智日的帮助。这一次,他们吸取了钱陂“与水争势,是以不遂”、林陂“隙扼两岸,怒涛流悍,是以再坏”的教训,认真勘查地质,摸清水情,将陂址定在“溪宽流缓潮尾”的木兰山下。终于,1083年木兰陂建成了。紧接着,迴澜桥、万金陡门等配套工程相继落成。从此,木兰陂孕育着南北洋的万顷沃土,护佑着莆田百姓安居乐业,也承载着一代代治水人的精神和梦想。

  为了纪念这些贤士,陂南岸建了“木兰陂纪念馆”。走进馆内,正中端坐的秀美女子,便是钱四娘的塑像。郭沫若为之题写的“清清溪水木兰陂,千载流传颂美诗。公而忘私谁创始,至今人道是钱妃”,最能表达我们的景仰与感佩。

  人人都是河长,一起守护母亲河的美丽

  沿着木兰溪行走,发现了一个独特的现象,不管是莆田人供奉的“海上女神”妈祖,还是尊崇的“南湖三先生”、钱四娘??都不是虚构的神,而是真人真事。也许,在务实又开放的莆田人看来,是男是女、本地还是外藩,都不重要,只要无私为民、造福莆田,便是他们心中的神,便值得代代传承。

  先贤们的精神,也如河流般一直流淌,流淌在当下的木兰溪整治中。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木兰溪治理已由重点河段走向全流域治理,从单一防洪走向一溪两岸生态、景观、文化统筹开发。福建省水利厅副厅长梅长河深有感触地说,“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木兰溪治理也要统筹兼顾、系统治理,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今,木兰溪上游已建成风景如画的九鲤湖和九龙谷景区,中游修建了莆田人的“大水缸”东圳水库,下游流经城区的河道打造成了绶溪公园。

  走进绶溪公园,可乘舟观光,也可沿绿道散步。如今,这里的防洪标准从5年一遇提高到了50年一遇,绿道也采用了渗水性能更好的材料,努力打造海绵城市。古桥边,一群老人正惬意地聊家常。走到当年“状元”栽种的荔枝树下,中国水利报社副社长唐瑾感慨地说,“5年前来这里时,小花小草刚刚种下,现在已经是满眼绿意了。”

  行至木兰溪防洪工程仙榜段,河道专管员正在清理垃圾。岸上,一群穿红体恤的志愿者大妈格外引人注目。75岁的黄大妈说,她每天至少巡河两次,已经坚持5年了。“看到有人要往河里丢垃圾,我就上去拦住他,还得让他认错!”她边说边伸开手臂作阻拦状,老人家霸气又认真的样子,着实让人感动。

  “在我们这里,护河的志愿者很多。”副市长吴健明说,莆田大力推行河长制,除了市、县、乡镇三级河长,还有企业河长、校园河长、志愿者护河队等,还在全省率先推行公检法共同参与河长制。溪边,随处可见河长公示牌,我印象最深的是百威英博企业河长说:“护河人人行动,人人都是河长。”

  一路下来,我渐渐明白了木兰溪的美,它不仅有溪流的谦和婉转,也有海洋的博大开阔,更孕育了有着同样情怀的儿女,他们不管是土生土长的,还是远道而来的,都用同样的赤诚和热爱,悉心守护着母亲的美丽。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2018年5月19日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中国改革报】歌因水而美 人因歌而乐
【中国环境报】一溪流水碧 万家生活红
【中国水利报】人水相融永安溪
【中国经济时报】木兰溪:一条流向幸福的河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