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迎来发展新机遇,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正式通过审核!”
“消息可靠吗?作用大不大哦?”
“绝对可靠,已列入中央拉动内需的投资项目,总投资60多个亿!”
“制约安顺工业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水资源,作为一个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占全国平均水平20%的城市,你说作用大不大? ” ……
近日,笔者登录互联网“百度·安顺贴吧”,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等水利话题扑面而来。
近年来,贵州省打出一系列“组合拳”,以破解工程性缺水难题,水利建设越来越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中央出台扩大内需的最新经济政策后,水利成为新一轮投资热点,贵州水利也成为当地群众热议的话题。
理念“组合拳”:指引水利发展发向
对已经来临的水利建设新高潮,贵州省水利厅黎平厅长对水利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要发挥贵州水利建设的后发优势,更加注重解决民生、保护生态、促进和谐和优化结构等价值定位和功能目标!”
民生、生态、和谐、结构,全新的理念“组合拳”保障了贵州水利发展的方向。
说水利建设的后发优势,是因为历史上对贵州水利投入的“欠帐”太多了,相比其他省份,贵州水利建设落后了。贵州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也是唯一一个迄今为止没有进入总体小康的省份。贵州省虽然降雨和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却时空分布不均,蓄水保水能力差,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成为全国最为典型的工程性缺水省份之一。到目前为止,全省水利工程年供水量不足100亿方,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8.9%;农村人均灌溉面积0.46亩,远远低于全国农村人均0.86亩的水平;全省目前尚有115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亟待解决;全省水电装机209万千瓦,仅占可开发量的10.7%;完成水土流失面积2.61万平方公里,仅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5.8%。
黎平厅长认为,贵州水利建设的后发优势在于全省上下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实现贵州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目标的信心和力量,在于贵州水利人克难攻坚、大干快上的决心和勇气,在于新起点上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治水方针和水利部治水新思路的新举措、新平台。
保障民生,贵州省水利厅已经通过项目储备,精心描绘出一份民生水利的宏伟蓝图:2008中央投入贵州拉动内需水利建设资金7.38亿元,超出全国各省市平均水平;2009年申报中央补助73亿元,开工建设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兴建一批“滋黔工程”骨干水库、农村饮水安全、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及续建配套等民生水利项目。
建设生态文明,贵州省以“长治”、“珠治”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致力于打造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贵州省近年来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在2000平方公里以上。今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贵州省计划申请中央补助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资金3.25亿元,全面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实施石漠化治理,给贵州省带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机遇,全国石漠化治理规划大纲明确的100个试点县中,贵州省占了55个。按照省政府制定的规划,贵州省将采取建设水利、水保设施等综合措施,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遏制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面积扩大的趋势。加快推进水电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贵州省已建成小水电装机209万千瓦,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21个,农村电气化县13个,全国首批小水电代燃料试点项目5个,近期又有5个县(市)列入全国小水电代燃料扩大试点范围。
实现人水和谐目标,贵州省把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恢复水生态的自我修复功能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贵州省全面加强涉水事务管理,通过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地保护、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等制度,进一步规范人类活动,使人们在开发过程中做到适度开发、减少污染、有效规避水害风险。与此同时,注重通过工程措施加强水环境整治,近期将投入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及洼地排涝资金6.5亿元,以整治河道水环境和保障行洪畅通,给洪水以出路。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强化工程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的功能。以黔中水利枢纽为例,生态功能成为该枢纽工程的重要功能目标,工程建成后可通过引入三岔河河水,每年对贵阳市红枫湖置换2.4亿方湖水,每两年对湖水彻底轮换一次,以解决红枫湖水富营养化、污染物超标等问题。
促进结构优化,贵州省在水利建设与发展规划中,注重将水资源的节约、配置、开发、利用与保护同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相适应,将有限的水资源向民生项目、环保项目、资源节约型项目、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项目倾斜,发挥水资源配置的杠杆作用,支撑贵州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大手笔“组合拳”:带动水利建设全面提速
以大手笔落实新理念,以大手笔带动大发展。
近期贵州省各大网站、新闻媒体“热议”的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无疑是贵州水利大手笔中的点睛之笔。据贵州省水利厅规计处张显书处长介绍,兴建以灌溉和供水为主、兼有发电等综合效益的黔中水利枢纽是贵州人民多年来的梦想,早在上世纪50年代贵州就提出初步设想,水利等部门也进行了10多年的前期准备工作,期间虽因投资等原因曾一度“搁浅”,但贵州人民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这一梦想的追求。今年下半年受益于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工程终于得到国家批准建设。工程拟解决黔中腹地7个县49个乡镇65.14万亩耕地灌溉、5个县城和36个乡镇供水、41.8万人的饮水问题,总投资约60亿元。枢纽工程分二期实施,其中一期工程计划在明年动工兴建,到2010年建成总库容10.92亿方的三岔河平寨水库、总装机13.6万千瓦的坝后式电站及63.9公里的总干渠,初步发挥工程效益,使得以贵阳市、安顺市为主体的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最有基础、最有潜力的黔中地区有效缓减水资源短缺的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
如果说黔中水利枢纽将为缺水的黔中地区打造起飞的平台,那么贵州省农村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水利建设工程则将为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贵州省省长林树森算了一笔帐:“到去年底全省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面已达0.46亩,今年再努力一把,可望达到0.5亩;如果农村人均能够拥有半亩基本口粮田,并通过优良品种的引进,使每亩粮食产量达到800公斤,那么全省的粮食年产量仅水稻一项就达到1200万吨!”在林树森省长的倡导下,全省农村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水利建设工程规划编制工作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启动,目前已经进入汇总报审阶段。从人均半亩有效灌面到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无疑是一个质的飞跃。“十一五”第三个年头,贵州农村人均有效灌面已从0.37亩增加到0.5亩,较“十一五”规划提前了两年实现这一目标;而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则是更高标准的粮食安全保障,是以种植水稻为目标的人均半亩保灌农田。林树森省长下定了加快实施该工程的决心:“去年全省粮食产量才1170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其中稻谷还不够500万吨。半亩口粮田工程实施后,全年稻谷产量就能达到1200万吨,超过了去年粮食总产量,这解决的不仅仅是粮食安全问题,而且还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产品比较效益,从而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一定要举全省之力抓好落实!”
不仅仅是黔中水利枢纽和人均半亩口粮田工程,早在今年3月份召开的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贵州省就已经发出全面提速水利建设、打响水利攻坚战的号角:在积极争取中央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地方兴水积极性,2012年之前解决全省1151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全省791座病险水库治理;“十一五”期内投资78亿元实施烟水配套工程,建设烟地灌溉面积600万亩,受益农户100万户。目前,全省以每年解决200万以上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增100万亩以上烟水灌面的高速度向前推进。中央及省级财政资金分批推进病险水库的治理,列入中央除险加固规划的196座小(1)型以上病险水库中,已经安排治理139座,剩余的57座将于明年年内完成。今年省级财政还专项安排81座小(2)型病险水库的治理任务,年内将总计完成150座病险水库的治理。
资源“组合拳”:保障水利建设迅速有力
新理念催生大手笔,大手笔需要人、财、物等强劲资源来支撑。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活跃的要素。在大思路、大发展中,如何破解人力资源不足的难题?林树森省长要求全省各地要千方百计组织技术力量,各有关部门要通力配合,还要争取驻地部队、民兵预备役等力量参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水利局局长唐世东介绍说,省里提出水利五年大发展思路以来,全州水利系统所有技术人员都在加班加点地工作,技术力量仍然远远不足,我们就想出了整合州内外技术力量、返聘离退休技术人员等办法以加强力量。11月14日,黔南州农村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水利规划在全省各地州市中率先通过州级审查,正得益于该州整合技术力量打好规划突击战。
贵州省各级地方财政并不宽裕,有限的财力如何支撑水利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对此,林树森省长代表省政府的表态掷地有声:“省里哪怕是贷款,也会优先安排水利建设资金,未年五年的水利建设资金完全有保障!”贵州省级财政近年来对水利的投入已经印证了省长的表态。据黎平厅长介绍,该省2005年以前对水利投入还不到1亿元,经逐年大幅增加,到2008年已经达到8亿元。省长的表态有政策作支撑,一方面是随着财政的增收逐年加大对水利的投入;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改革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建立水能资源有偿出让制度,以此筹集水利建设资金。林树森省长要求:“对于征收的水资源费和水能资源使用权出让金,要按照有关规定全部用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
解决工程性缺水难题,最关键的“物”就是水。对此,林树森省长很有信心:“留下天上水、蓄住地表水、开发地下水、长距离输水、调水,只要规划设计科学,贵州将来甚至可能成为全国水资源比较丰富且利用得比较好的地方。”目前,贵州省已经开展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以不同方式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探索也不断取得新的成功。2007年,全省投资2990万元,建成104处地下水源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7.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今年新投资开发的威宁县花岩洞地下水开发利用工程,日供水量高达7000吨,成功解决了当地6.71万人的饮用水问题,未来5年内全省还将勘查和开发13亿立方米地下水。此外,发挥各类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也成为集约化利用水资源的有效途径,电站水库兼顾灌溉和供水,烟水配套工程兼顾解决人饮困难等等,在贵州省近年来兴建的水利项目中屡屡可见。
从发展的新理念,到规划的大手笔,再到重拳出击的各项举措,在贵州省破解工程性缺水难题的系统工程中,一系列的组合拳已经让人们看到了兴水富黔的希望。贵州水利人正在以更宽的视野、更新的思维、更有力的举措,推进全省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打造人水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水利而不懈努力。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