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在仙桃境内269公里长的两岸行洪堤上,有1500多名干部和4.6万人日夜守护着大堤,随时准备迎战未来2天内抵达仙桃站的洪峰。

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

他叫肖友权,谈起杜家台分流的事,他很平静地告诉记者:“我现在都习惯了,1998年和2005年,还有去年,只要是抢险,我就会上堤”。

他叫周义清,今年45岁,每过一个小时,他都要记录一次水情,并向上级报告一次。他指着那个小本告诉记者,从昨天下午2点到现在,水位只涨了1.08米,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在清水湾村哨前,巡堤的人们正在吃着有专人送来的早餐。

这位捕鱼的人到早晨已经用搬网逮了有十几斤鱼了,他夫人一大早就来给他送饭,并将鱼拿回去。

走上行洪堤,从桥口到分洪闸,大约有千米余长,排列着5个临时搭建起来的红色帐篷,平均200米一个。
中国水利网站讯(记者 刘铁军 吳涛)入夜的杜家台,静如往常。只不过今晚的静比以往又多了一些水的歌声。白天的喧闹,来往的车辆,以及人头鉆动的热闹场面都和现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也就是10个小时前,杜家台分蓄洪区开闸分流,30孔闸门涌出105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经过70多公里的行洪区,悠然汇入长江。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井然有序而又安宁祥和。
防洪大堤上,隐约能看见人的身影,两側近千米的护坡上,时常闪现出条条银色的光柱,那晃动的光亮让人想起山谷里三三两两捉拿蜈蚣的人,据说蜈蚣喜欢夜晚出来觅食,村民们就三五结伴夜晚出动,一抓一个准,收获颇丰。
可今晚,这些交错的光线并不是寻找蜈蚣,而是杜家台行洪堤上的守护者。他们有村民,有民兵,有企业干部,还有政府官员,在各自分管的堤段巡回排查,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一位来自于仙桃工业园开发区的机关干部告诉记者:“这个行洪堤要是倒了,我们仙桃就完了,整个汉江以北地区都完了!为了护好这个堤,我们园区40多位机关干部从19号开始就上堤排查,分4班24小时轮流排查,一旦发现险情,就马上组织突击,现在水位还不是最高,估计23号洪峰就要过来了,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他说的胸有成竹,语气显得很平静。
此时此刻,在杜家台分洪区管理局,湖北电视台的记者正在采访有关领导。
在仙桃市水利局5楼会议室,仙桃市副市长正在听取市水利局领导的情况汇总,所有的话题都是围绕杜家台分流后将出现的洪峰,应该采取怎样的科学对策!
这种行为,当地人给起了一个和谐的名字叫“会商”。
江水静静地流动,时而能听见鱼儿跃出水面的声音。杜家台的第一个分流之夜,幕后隐藏的故事鲜为人知。
凌晨2点,来了一位捕鱼人,看来他也要守到天亮了。
在他身后的小山坡上,一位巡查水位的中年男子用手电筒照着水里的水文标尺,然后蹲下来,用手电筒照着手里的一个小本本,记录着什么,过了一会儿他又站起来,拿出手机通报水位。他说他每过一个小时都要打一次电话,向上面报告水情。他的一举一动都是那么娴熟有序,平和自然,像在家里做着家务事。
天色渐渐开始放亮,早晨6点,我才看清他的脸庞,黝黑的皮肤包裹的是一张略显方形的脸膛,深邃的目光炯炯有神。我走上前去,问他的名字,他很坦然地告诉我,他叫周义清,今年45岁,他指着那个小本告诉我,从昨天下午2点到现在,水位只涨了1.08米,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站在他坡下的那位捕鱼人抬起搬网,又捕到几条鲫鱼,他的网兜里已经有十几斤鱼了。
走上行洪堤,从桥口到分洪闸,大约有千米余长,排列着5个临时搭建起来的红色帐篷,平均200米一个。
第二个帐篷前,很多人在吃着有专人送来的早餐,我们走上前去,他们听说我们是记者,马上推荐他们的书记给我们介绍情况。
这个哨所是清水湾村搭建的。书记周国辅一边吃着早饭,一边告诉记者,我们村一共来了70人,最大年龄68岁,今天是上堤第4天,我们的任务是看好这200米长的堤段,分2个组,每24小时轮班一次,察看堤坡有无渗水、管涌现象发生,从开闸分流到现在,还没有发现异常现象。
说起昨天开闸分流前的事,周书记指着下面的行洪区说,平时不分洪,老百姓就在里面种些庄稼,养点鱼,或者放牧。昨天分流之前要清场,我们调用了民兵应急队,一片一片排查。有一位姓杜的村民,因为鱼塘里的鱼没捞上来,不愿意走,我们的民兵积极做工作,最后还是把他劝说了上来;还有一位村民,行洪前30分钟还在找他家里的3头牛,我们的人分头帮他找,后来在分洪道里找到了这3头牛,并将牛牵上大堤;还有一个媳妇,找不见她父亲,就做在堤上放声大哭,我们知道后,派人分头帮她寻找,后来在行洪道里找到了,我们迅速将老人背出行洪区,跑上大堤的时候,离开闸的时间只剩下15分钟了。
这仅仅是一个村哨隐藏的事迹。据说目前在仙桃境内269公里长的两岸行洪堤上,有1500多名干部和4.6万人日夜守护着大堤,随时准备迎战未来2天内抵达仙桃站的洪峰。
从杜家台到武汉,虽然直线距离不到100公里,但只要你走在大堤上,就能看见这样的红房子,每一个红房子都会有许多动人的故事。
我们驱车沿大堤前行约2公理,遇见一位带红袖章的巡堤员,上前一打听,得知他叫肖友权,谈起杜家台分流的事,他很平静地笑着说:“我现在都习惯了,1998年和2005年,还有去年,只要是抢险,我就会上堤”!
“为什么”?
“因为家里离这很近,大堤没有了,我的家也就没有了,大武汉就没有了,所以说我们仙桃人视大堤为生命,有了大堤就有了家园”!
离开杜家台,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家园,一个温暖又充满亲情的名字,一直回荡在我们的耳边……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1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