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永续奏和谐——黄河十年不断流成就辉煌
|
|
2009-10-14 |
10年前,黄河的频繁断流,引发了一连串社会恐慌、经济重创、生态危机,鸣响了一阵阵发聋振聩的警钟声,唤醒全社会对黄河水资源问题进行强烈反思,进而催生出一系列河流管理的新理念、新机制、新手段。
10年间,党和国家高瞻远瞩,郑重授权黄委对黄河水量实施统一调度。黄委作为黄河流域管理机构以及黄河的代言人,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不辱历史的神圣使命,在水资源的科学调度、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方面不断探索实践,最大限度地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
在流域来水持续偏枯的情况下,黄委通过统一调度和科学配置,实现了自1999年9月以来黄河连续10年不断流,支撑了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保证了流域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供水安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大河上下再现了一幅幅人水和谐相处的画卷。
遏制断流恶化趋势,增加河道输沙用水,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通过实行用水总量和断面下泄流量双控制,明确引黄省(区)年度用水指标、干流主要控制断面预警流量和主要支流入黄断面最小流量指标,并实行水量调度责任制,依法和精细调度黄河水量等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办法,遏制了黄河断流恶化趋势,结束了20世纪90年代黄河频繁断流的局面,实现了1999年8月11日以来黄河在来水持续偏枯的情况下连续10年不断流。
统一调度以来,黄河来水持续偏枯,比20世纪90年代少13亿立方米,除2003年和2005年接近于正常来水水平外,其他年份均偏枯,特别是调度之初的2000年、2001年和2002年,连续3年来水为特枯,其中,2001年和2002年黄河来水甚至枯于断流最严重的1997年,2003年上半年黄河来水更是达到了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最枯。通过模拟计算,如果不实施水量统一调度,1999~2009年黄河每年都出现断流,全年平均断流天数为60天,比发生断流以来年平均断流天数还多10天,平均断流长度约292千米。可以想见,这10年间若不进行水量统一调度,黄河断流的形势将有多么严峻!造成的各种损失将有多么巨大!
令人欣慰的是,统一调度后,不但结束了黄河持续断流的局面,还保障了各断面的最小流量,有效保证了河道生态基流,增加了黄河的输沙水量,有利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据黄委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局(以下简称水调局)同志介绍,统一调度后比20世纪90年代利津年均入海水量约增加了6亿立方米,非汛期入海水量增加了19亿立方米。同时,在2002~2009年间实施的9次调水调沙均实现了下游河道主槽的全线冲刷,共冲刷泥沙3.56亿吨,合计入海水量为326亿立方米,合计入海沙量为5.75亿吨。
依法调水,科学配置,有效兼顾各地区、各部门用水
保证了国务院“八七”分水方案的有效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从无序走向有序,超计划用水势头基本得到遏制,统筹了地区用水的合理性,协调了上下游、左右岸用水关系,有效地化解了地区间的用水矛盾,减少了水事纠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
蜿蜒长河,水润大地。我们知道,5000多千米长的黄河流经9个省(区),黄河流域历来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区,目前主要有9个民族在流域居住,共饮黄河水。黄河供水范围由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集中在宁蒙河套灌区、陕西关中地区、山西汾河流域,目前已扩大到沿黄9省(区)和河北、天津。引黄灌溉面积由1950年的1200万亩,发展到如今的1.146亿亩。沿黄50多座大中城市、420个县(旗)城镇人口、晋陕蒙部分地区能源基地和中原、胜利油田的供水,引黄济青、引黄济津、引黄入卫等跨流域调水,还有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改善,无不倚仗黄河水。
黄河供水地区总引黄能力达到6000立方米每秒,引水能力远远超过了供水能力,如若失控,出现左右岸、上下游争水、抢水现象,脆弱的黄河迅即就会断流。
跨省(区)调水,既要考虑灌溉,又要照顾到防汛、防凌、发电;既要满足生活,又不能忽视生产。统一调度之难可想而知!然而,10年的统一调度,黄河人高擎《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和《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实施细则(试行)》等法律武器,在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防止黄河断流之间找到了平衡,很好地兼顾了各部门用水。
水调局同志介绍说,有三个“指标”能够体现这一成果。一是优先保障城市生活及工业供水。统一调度后,生活及工业年均耗用水量比调度前分别增加8.5亿立方米和4.7亿立方米,统一调度保证了供水地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尤其是河北、天津及黄河最下游的胜利油田等缺水城市及重要工业的用水需求,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二是合理安排了工农业用水。根据计算,在同样来水条件下,统一调度后,农业用水所占比例下降了6%,而工业、生活和生态用水所占比例上升了6%。主要用水大户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引黄耗水量比调度前分别减少了约16亿立方米和3.3亿立方米。三是统一调度增加了入海水量和河道生态基流。与统一调度前的20世纪90年代相比,利津年均入海水量增加了6亿立方米,在下游鱼类洄游、繁殖及幼苗生长关键期的3~6月份利津断面下泄水量增加了22亿立方米,遏制了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河道生态用水减少的趋势。
2006~2008年,为缓解白洋淀地区干旱缺水状况,黄委实施了两次引黄济淀应急生态调水,累计调水约12亿立方米,为保护淀区生态环境,保障淀区及周边群众生活、生产用水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今日的白洋淀,碧波荡漾、荷花映日、绿叶蔽水、秀苇摇曳,正是黄河水的源源注入,才使“华北明珠”生机重现!
保障了供水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
通过《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和《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实施细则(试行)》等制定的相应措施,以及引黄济津、引黄济冀、引黄济淀等应急调水的实施,城乡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用水得到全额保障。同时,保证了来水偏枯年份沿黄各省(区)的灌溉用水量,最大程度地减少粮食减产带来的损失,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一位从事供水工作多年的黄河职工深有感触地说:“水量统一调度明显提高了黄河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在我的记忆中,1997年黄河断流导致的下游引黄灌区农作物减产甚至绝产、胜利油田等被迫关闭、山东河道主槽过流能力降为1800立方米每秒左右等,这些严重现象在调度后从未出现过。” 黄河不仅以其有限的水资源支撑着流域内相关地区生活、生产的用水需求,而且还多次实施跨流域应急供水。统一调度以来,位山闸累计向天津供水32.95亿立方米,向河北供水18.04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河北、天津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用水的紧张局面,同时,改善了河北省沧州、衡水等农村缺水地区的人畜饮水水质和水源条件。引黄济青工程自水量统一调度后共引水7.78亿立方米,向青岛市提供的水量占到了城市用水的一半,同时,补充了沿线地下水,解决了输水沿线(滨州、东营、潍坊、青岛等市)的高氟区、缺水区的城镇及农村生活供水问题。
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经济开发最早的地区,流域和下游引黄灌区耕地占全国的17%,流域内河套平原、汾渭盆地和下游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供应基地,农业用水较大,占地区用水量的75%左右,因此,来水的丰枯直接影响到粮食产量的保证程度。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制订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及时调整取水及水库出库流量控制指标,以保证在来水偏枯年份沿黄各省(区)的灌溉用水量,最大程度地减少粮食减产带来的损失,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据统计,自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上游河套灌区粮食产量由1999年的15.96亿千克增加到2008年的21.52亿千克,统一调度的实施为河套灌区粮食生产的稳定和高产奠定了基础。
还记得2009年冬春之交我国北方遭遇的那场多年未遇的大旱吧?黄河沿岸的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5省,旱情最严重时农作物受旱面积达1.06亿亩,占全国同期农作物受旱面积的66%。
旱魔不仅肆虐大地,更撩烧着黄河人的心。黄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举全河水资源之力,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科学抗旱。源源不断的黄河水通过引黄灌溉工程,滋润着母亲河畔干涸的土地和干渴的麦苗。黄河水使沿黄地区3708万亩冬小麦在大旱之年得到有效灌溉。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的河南省今年夏粮总产306.5亿千克,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连续六年增产的新纪录。山东省今年夏粮总产204.5亿千克,为2000年以来最高。
改善了流域特别是河口三角洲的生态环境
黄河10年不断流以及河道基流的增加、水质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并使河口生态系统逐步得到改善。以往受断流破坏的200多平方千米的河口湿地得到修复,改善了河口近海水域浮游植物生长条件及鱼类的生存环境,黄河河口近海环境生态系统开始恢复。
“鸟儿驻足、鱼儿畅游”,这不再是人们对黄河河口的渴望,也不再是诗人画家行吟工笔之下的憧憬。而今,“鱼翔浅底”已成为现实。
根据2006年海洋部门的调查,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黄河口近海的开凌梭、舌鳎、鲈鱼、辫子鱼、文蛤、海猪等稀有贝类和珍稀海洋生物数量明显增加,海洋渔业资源逐渐得到改善。
水量调度增加了入海水量,对河口-近海环境生态系统修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据《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黄河口生态系统2006年前为不健康,2006年以后已恢复至亚健康。随着黄河水量统一调度,黄河来水量明显增加,最近几年黄河口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河口生态健康状况总体处于恢复状态,源源不断的淡水补给,遏制了三角洲淡水湿地生态系统的恶化趋势,并逐步加以改善,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
由于源源不断的淡水补给,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鸟类由1990年的187种增加至296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0种,数量600万只。
“黄河水量统一调度改变了黄河干流水量的时空分布,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同时,加强污染物排放管理,部分河段的水环境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的同志介绍说。据统计,兰州断面满足Ⅲ类水质标准的月份所占比例由调度前的18%提高到调度后的64%,下游满足Ⅳ类水质标准的月份所占比例达到90%,比此前10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
转变传统用水观念,促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统一调度,依法管水,限制了超耗水省(区)的用水,促使各省(区)在节水措施和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提高用水效率,限制高耗水企业的发展,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合理调整供水价格,并实行分类水价,有力地促进了节水型社会建设。
“多节一方水,就是对下游人民多一分支持!”这是曾习惯了“水从门前过,谁引都没错”的宁夏人如今的心声。“这是上中游人民省下来的救命水呀,咱每一立方米都得用好!”这是深知水来之不易的山东人的肺腑之言。
在经历了“水荒”甚至断流的阵痛之后,面对黄河,人们头脑中沿续了千百年的传统意识也受到了重重地冲击。社会各界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审视黄河,审慎地考量着黄河水的价值,用水观念悄然变化,节水意识明显增强。在黄河流域,农民用水者协会遍地开花、水权转换和水市场正在培育、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日益加快……
农业用水不仅量大,而且用水管理粗放,节水潜力很大。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对黄河水资源进行需求管理,促使省(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了灌区节水技术应用和节水改造措施的实施。
根据水资源和城市承载能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减少高耗水、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在节水的同时,努力挖掘污水、雨洪水资源化的潜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确定合理水价,建立市场机制,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提高了城市节水效益。据测算,黄河流域万元GDP用水量由1990年的1672立方米降至2006年的354立方米,农田实灌定额由1990年的514立方米降至2006年的420立方米,减少了94立方米。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电厂是黄河水权转换的第一个试点项目。它在项目扩建上马时,出资1.2亿元帮助农民衬砌了45千米的灌溉渠道,从而“买”来了每年2000多万立方米的用水指标。这就是水权、水市场引领下的水权转换。部分省(区)面对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的约束,在统筹地方经济发展时,通过农业节水,将节余水量有偿转让给工业项目,调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的水权,实现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工业出资反哺农业的多赢。目前,黄河流域已审批水权转换项目26个,完成节水投资7.98亿元,向工业项目转换水量1.64亿立方米。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根据对黄河流域1999年至2008年的逐年模拟重现结果分析和评价,如果1999年到2008年间不实行统一调度,则整个黄河供水区在统一调度的10年内,有可能累计减少3504亿元的GDP,约占同期GDP的2.27%。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地方经济的增长对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工业耗水、农业用水等等,都有赖于水为它提供“动力”。据分析,统一调度10年年增加流域及供水区经济效益1224.7亿元,年均效益122亿元。据中科院和清华大学模型测算,1999~2008年10年期间,实行统一调度,黄河流域及供水区累计增加GDP为3504亿元,约占同期GDP的2.27%。由此可见,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创造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为缺水河流的水资源管理和调度积累了经验
经过10年的调度管理实践,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理顺了流域水资源管理与调度的体制,创建了流域水量统一调度管理的模式和调度管理方式,建立了有效的流域水量统一调度的协调与协商机制。
1997年是黄河断流最严重的一年,全年断流长达226天,然而,2000年黄河就实现了大旱之年全年畅流。仅短短3年时间,是什么力量扭转了乾坤?使不断流的神话变为现实?这一出奇制胜的法宝就是——水量统一调度管理。加强全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建立和完善统一的流域管理体制,是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关键所在。
“黄河水量调度涉及流域内的9个省(区)和河北省、天津市,以及水利、电力调度、湿地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关系协调和利益分配十分复杂,过去行政区域和部门分割管理的模式加剧了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水调局局长安新代对记者说,“统一调度在理顺了流域水资源管理与调度体制的同时,建立了一套新的管理模式,即‘国家统一分配水量,流域机构组织实施,省(区)负责用水配水,耗水总量和断面流量双控制,重要取水口和骨干水库统一调度’”。这一调度管理模式,体现了我国水资源国家所有这一基本制度,并在调度管理层面实践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解决了这一体制下调度管理的事权划分,明确了调度管理的主要措施。
统一调度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经验,形成了一套较为成功的管理体制、工作程序、管理办法和科学研究成果,同时,采用了运用高新技术建立的水量调度系统,积累了处理水事突发事件的经验和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电力与环境保护部门协调合作方面的经验,并促进了流域的节水型社会建设,为国内其他河流开展水量调度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将有效促进全国范围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
“善治国者,必善治水。”在黄河断流频现的日子里,这条奔腾了千万年、被中国人视为母亲河的泱泱大河,曾在国内外引起会不会就此成为内陆河的忧虑和担心。然而,事实胜于雄辩,黄河连续10年不断流,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
同时,黄河连续10年不断流,也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一个证明——正是小浪底、刘家峡等水利枢纽的建成,跨季节、跨年度调水才有了实施的可能。只有经济、科学、文化都有了长足发展,我们才不至于在自然面前无所适从,才能集中精力办更多、更好的事情,甚至更难的事情。
如今的黄河人不满足于单纯维持黄河一般意义上的不断流,在国家提出生态文明的今天,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2008年黄河功能性不断流研究与生态调度正式启动,黄河水量统一管理与调度工作向纵深推进。
黄河连续10年不断流,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仅仅是一个历史瞬间,黄河漫漫十年归海之路,承载了太多的艰辛和责任,也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和信心。而今的母亲河,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指导下,正昂首阔步迈向辉煌的明天。我们有理由相信,滔滔黄河能够在黄河人的手中,亘古长流,绵绵不绝……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9年10月14日
|
|
刘岚 吕亚鹏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