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汪涛
2016年8月以来,江西省乐平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突出重点抓好水污染治理,以治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打造河长制升级版,借力科技提升环境监管水平,描绘了一副人水和谐的生态新画卷。
一江清水 串起古今生态之美
乐安河的美,美在文化底蕴的深厚。杨万里、范仲淹、权邦彦等历代文人墨客,都曾在乐安河两岸留下足迹。传世名作《过翥山渡》,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乐安河一带的美丽风景。
乐安河的美,美在现代化发展的生态气息。伴随着翠屏湖国家水利风景区和磻溪水百里风光带的建设,乐平市境内丰富的水资源正得到大力开发和保护。
为全面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乐平市实施了重点堤防工程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等生态保护综合治理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修促绿色、以养促生态”,对全市各条河道实施“清肠、美化”治理,重点实施清垃圾、清淤泥、清杂物、整治河坡等,建设生态型河道和景观化水利工程,推进湿地保护和水源地的污染防治。通过河道疏浚、砌石护岸、生态堤防修筑及河堤绿化等生态修复措施,不断强化排污口整治,建成了叶家设施蔬菜溪、磻溪漂流溪、后港镇长山坞溪、礼林镇翥峰溪等一批不同功能、不同标准的河道水生态修复工程,河滨生态湿地和特色园林景观,恢复乐安河流域自然生态系统,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2016年起,为全面改善河库塘水环境,深化水环境整治,乐平市启动了河库塘清淤工程,重点对山塘水库、河道淤积重点区域进行清理,截至目前已完成清淤46万方。
如今,乐安河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Ⅲ类标准,部分达到Ⅱ类标准,出境断面水质全部优于入境断面水质,为保障钱塘江流域下游水质作出了积极贡献。
由于生态环境的整治及水质的改善,也大大刺激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据统计,乐安河流域景区目前共拥有各类公园18处,打造出“十分钟公园绿地健身休闲圈”,全市拥有景区(点)36个,其中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3个,2A级村落景区12个。
两年奋战 啃下污水治理“硬骨头”
作为重塑河湖管理架构的创新制度,河长制已成为各地水污染防治的“利器”,2016年以来,乐平市力推河长制管理,成立了市、乡、村三级河长,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总河长、副总河长,共产主义水库、乐安河分别由市委副书记、分管副市长担任河长。去年,还进一步深化了河长制工作,配备民间河长,并对8条县级河道成立了县级河长,配备了河道警长,协助河长开展各项工作。严格实行河长巡查日志登记制,以“河长日记”方式记录时间、地点、发现问题、建议处理意见等,并逐级建立河湖“档案”,对所有流域进行“身份登记”,运用现代传媒列出排污口数量、黑臭水体、侵占水域等多项内容的问题清单,使河道管理从“政府管理”逐渐向“全民管理”转变。
2017年,乐平市相关部门对洎阳街道、后港镇、接渡镇和乐港镇等重点区域,加大了养殖污染、工业排污等状况的摸排力度,签订新一轮的生态补偿协议,乐安河随之启动全流域综合治理,实现原来的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项目推动向制度保护、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的“三个转变”。
在此理念下,催生了一系列保护措施的升级版。乐平市、婺源县两地横向沟联、互访协商,与德兴市定期交流协商,建立联合监测、汛期联合打捞、联合执法、应急联动等机制,统筹推进乐安河流域联防联控,合力共解各项难题。同时,乐平市大刀阔斧推进南内河综合整治,截污纳管、清污分流和源头治污多措并举,曾经的“臭水沟”成为现在的生态公园,通过持续推进消灭劣Ⅴ类水体攻坚战,昔日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的旧景不复存在,恢复了河清岸美景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从水样检测结果显示,2017年8月,乐安河3个断水水质检测不定期监测,全部监测点已连续4次达到Ⅲ类水质。
严管重罚 强化排污口监控
水体污染是乐安河保护面临的重大课题。针对主要污染源,规定从基础设施建设抓起,明确了严格的治理措施:乐平市完善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以及配套管网,实行污水集中处理和雨污分流,并对乐安河流域保护管理范围内农药、化肥使用和土壤污染防治的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鼓励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特别针对在乐安河保护管理范围内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溶洞,私设暗管,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不正常运行水污染防治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由生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或者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并处数十万元的罚款。
和整治前相比,乐安河水质今非昔比。统计数据显示,两年来乐安河流域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投资8亿元,乐安河流域总体水质为优,跨县界街口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乐安河营养状态出现拐点,营养状态指数开始逐步下降,并与乐安河上游水质改善趋势保持同步。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8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