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席晶
2个月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水政监察大队大队长施海华亲身经历并见证了一场改革的落地。
自今年8月起,吴江区正式施行镇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立社会综合治理联动机制——在各乡镇建立综合执法局,首批将水利等五部门的485项行政处罚权及22名执法人员划转集中到各区镇,整合执法资源,下沉执法力量,实现端口前移,力争将问题和隐患消灭在基层网格内。
这种机制正在成为吴江特色社会治理模式的有力保障。
一支队伍管执法
“原来水行政执法相当于单打独斗,而联合执法需要协调的部门及环节较多。”施海华深知水行政执法的困难和无奈,“比如对围湖造地侵占水域乱搭乱建行为的查处,涉及侵占河湖管理范围的认定就涉及水利、国土、规划等部门,拆除违章建筑、恢复河湖原状的执法行动要有公安、城管到场。”执法协调难度大,时效性较差。
镇域综合执法,不同于联合执法的多支队伍混合执法,而是将原来分散在相关部门的行政处罚权、监督检查权及行政强制措施交由各区镇人民政府集中行使,通过执法权力的集成、执法队伍的整合,以一支队伍综合执法,解决多头执法、职责交叉、力量分散等问题,提高行政效率。
吴江区水利局作为第一批划转行政处罚权力的区级机关,从今年8月1日起下放122项水行政处罚权力,共涉及工程管理、行政许可、取水、河湖管理、节水、水库、抗旱、水土保持、水文、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招投标类等12大类水利行业管理职权。
2个多月来,吴江区水利局已向乡镇综合执法局移送案件7起。“无论是各地自办涉水案件还是移送案件办理都比较顺利,由区级执法机关的单打独斗转变为镇域综合执法的组合拳,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执法力度明显加大。”施海华说。
依托网格实施“精细执法”
吴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区内河湖众多,水域面积占比达22.7%(不含太湖),大小河道2600多条,湖泊300多个,光列入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的湖泊就达56个,占全省的40.9%。
谁能及时有效发现和处置水事违法行为?吴江的网格化治理模式作用突显。
何为网格化?吴江按照涵盖居民300~500户、人口1000~1500的标准将全区“切割”成899个小单元,称之为基层网格,并为每个网格配备“4+N”个“网格员”。其中网格巡查员巡查发现问题后,第一时间通过吴江网巡系统发送给基层网格长或相关部门,及时进行处理。
今年8月,同里镇成功查处了一起跨区域偷排泥浆案。吴江区水利局专业网格巡查人员发现,邻近区通过管道向同里镇输送泥浆,现场取证后迅速告知同里镇综合执法局,由其派员及时控制了运泥船、泥浆管道等相关设备,并要求开发商和施工方配合查处。区水利局会同执法局进行现场勘验,提供相关业务指导意见,共同推动案件的查处。
网格,成了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网格之内,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违法案件可实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解决,执法效能大大提高。
水利行业管理模式主动应变
以基层网格为单元,吴江还设立了治安、消防、安全等专业网格。专业网格实行“一员多格”,配备专业巡查员,开展全方位的专业巡查。
参照已建成的几个专业网格的管理模式,吴江区水利局正着手完善水利专业网格建设,让水利行业管理工作实现全覆盖。在改革管理机制、对接基础网格、升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同时,将专业性较强的事项列入巡查清单,将巡查责任落实到人。
“做到对违法行为及时发现制止,对情节轻微、当事人积极整改违法行为的,主要依靠管理手段解决;对当事人拒不整改、违法情节较重的行为,做好现场取证,及时按流程移送相关镇区进入执法程序。”施海华告诉记者。
综合执法和网格化管理都是吴江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吴江区以联动机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缩影。经过强有力的顶层设计,目前吴江区在社会治理上形成了一个号码管服务、一张网格管治理、一个平台管流程、一套机制管运行、一个办法管考核、一支队伍管执法的“大联动”格局。
“目前,吴江区的社会治理联动机制还是以政府主导为主,这也为未来的突破留下了空间。”吴江区委政法委书记王益冰说,接下来,吴江区将探索引导群众和社会组织参与联动,凝聚起各方力量,以网格治理力量为主干、综合执法力量为保障、社会资源力量为补充,实现社会治理的共治善治。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7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