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字字千钧引大潮
 
分享到:
2019-03-18

  编者按: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将保障水安全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五年来,水利系统不断深化学习并积极践行十六字治水方针,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力保障水安全。值此习近平总书记发表“3·14”重要讲话五周年之际,本报今日起推出《践行十六字治水方针·五周年 看变化》栏目,展示水利系统践行十六字治水方针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成效,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共识,持续推动全行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精神,汇聚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 

  □本报记者 张智杰 通讯员 谢晓倩

  “一周无水,则人虚;一年无水,则国损;百年无水,将如何?”水是生命的源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16个字字字千钧,内涵丰富,要求明确。自此,水利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建设与管理高潮迭起,水利改革步履铿锵,全面向纵深推进。

  福建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擘画,近年来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掀起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新高潮。

  顶层规划

  打造丰水地区的节水模式

  闽地多水,诗歌有云“千岭波涛涌,群帆烟雨蒙”,仅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就有749条,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超过1100亿立方米,居全国前列。

  八闽子民自古倚江而居、择水而憩。如何提升丰水城市的水安全保障能力,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意识,营造节水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一直是福建水利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早在2012年12月,福建就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级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由省长担任主任,省水利厅、发展改革委等24个省直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市县两级也相继成立了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福建积极推行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出台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

  多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摆在案头,放在心上。先后颁布实施了《福建省水资源条例》《福建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福建省“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方案》《水功能区监督管理规定》,出台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县级以上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等工作方案,编制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水利总体规划纲要》《福建省水资源保护规划》,进一步健全水资源管理法规、政策和规划体系。

  在“三条红线”中,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指标无疑是最重要的。福建明确规定到2030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33亿立方米以内。把用水总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倒逼自身不得不遏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除此,福建还巧用经济手段,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全民节水,提高了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和城市供水价格,全面实行居民用水阶梯水价、非居民用水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并积极开展节水型城市、节水型机关、节水型企业创建活动,通过资金倾斜和项目引导推广农业节水。

  合理布局

  均衡发展释放水资源活力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海岸线蜿蜒曲折,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纵使水系发达、雨量丰沛,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调蓄能力不足,一些地区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依然存在。

  2012年,福建省政府批复同意了《福建大水网规划》。规划指出,在今后18年时间,福建省将着力构筑一张分区配置、三水并举、南北相接、纵横相济的“大水网”,为福建发展提供放心水、平安水、高效水、生态水。在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下,福建各地积极响应,掀起了大兴水利、大干水利的新高潮,启动建设一批批水利项目,实现水利发展新跨越。目前,长泰枋洋枢纽上存大坝即将封顶,罗源霍口枢纽大坝主体开筑,“一闸三线”工程福州段6个标段全线动工;福建单体投资最大的白濑枢纽顺利开工;上白石水利枢纽可研报告通过水利部审查……

  根据规划,福建“大水网”建成后,可新增水库总库容约40亿立方米,特枯水年可新增供水量71亿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提高到22.6%,全省年供水总量将从187亿立方米提高到258亿立方米。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乡供水均衡发展,把城乡供水一体化作为进一步解决城乡老百姓“喝好水”的工作重心。2018年以来,福建省水利厅组建工作团队,开展课题调研,研究实施方案,明确基本原则、重点任务,确定了10个市、县开展试点工作,拟通过实施全域供水一体化、水务产业一体化、建设管理一体化,逐步达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的目标。

  福建还是全国最早尝试水生态补偿的省份之一。目前已建立了覆盖全省的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形成了以生态补偿责任为基础、长效运行的补偿资金筹集机制和以生态环境质量为依据、奖惩分明的补偿资金分配机制,覆盖全省12条主要流域;实施了汀江-韩江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探索形成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跨区域补偿机制。

  综合治水

  走出人水和谐的发展之路

  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如何捧好绿水青山的“金饭碗”,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福建在十六字治水方针中找到了答案——系统治理。

  2017年,福建率先在全国创新开展综合治水试验县建设,探索治水新体制新机制。这是一场着眼于整体协调发展、定位于生态文明建设、基于系统论观点的综合治水行动,以县域为单元,全域规划,分年实施,整县推进,整合有关部门和涉水项目资金,把根治水问题与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统筹考虑,在探寻生态文明建设的解决路径上不断迈出新步伐。

  此次行动,福建省水利厅主动将“邀请函”送往治水任务重、前期工作基础扎实、治水积极性高,近年来在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资金使用效益较好的县市。同时,引入“正向激励、竞争立项”的机制,先后举办了两次综合治水试验县竞争立项评选活动,15个县区前来“赶考”,县长、区长们变身演说家上台答辩,展示治水创新思路和改革举措,力争入选试验县。最终,荔城、永春、沙县等8个县区跻身综合治水试验县行列。

  试点先行,开花结果,一批创新治水管水模式在八闽大地不断涌现。如沙县的河湖长履职工作制度,切实让河湖长从有名到有实,入选全国“大地河源杯”2018年基层治水十大经验;永春的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荔城的水岸一体化社会化、专业化运维,建阳的小型水利设施和福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政府购买第三方管护等,都体现了从县域层面以系统治理引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拿整治涉水违法行为这一难啃的“硬骨头”来说,以往都是各部门单独执法,受部门执法人员少、管理范围广、执法车辆不足,违法行为流动性强、夜间作案较多等制约,执法者对抽砂洗砂等行为往往束手无策。如今,沙县率先依托森林公安成立生态综合执法局,作为县政府生态环境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机关,相对集中行使矿山环境保护、涉水环境保护等7个方面73项部分行政处罚权,实现生态环境问题“一局统管”,正体现了统筹行政执法权、整合队伍、系统治理的理念和做法。

  探索综合执法新机制只是福建综合治水“试验田”中的一小块。两年来,各试验县紧紧围绕“全县域、全流域、全方位”治理的要求,以水为媒,以河为介,认真开展治水机制体制深层次改革攻坚,走出了一条人水和谐共生、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之路。

  两手发力

  战略统筹推进可持续发展

  面对不断提升的建设需求,首要问题是,建设的钱从哪里来?

  多年来,福建始终坚持两手发力,积极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多渠道、多元化的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兴办水利。对公益性为主的水利工程,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准确把握财政政策,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的投入。对经营性为主的水利工程,以民间资本为主渠道,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和价格杠杆作用,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水利,并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物价等有关部门的支持。

  进一步发挥市场运作力量,两手发力解决建设资金难题,福建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应运而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省水投集团已与30多个县(市、区)合作,投资建设重大水利项目35个,总投资规模超过330亿元,涉水项目实现全省全覆盖。

  与此同时,省水利厅大力推广应用PPP模式,以福建水投集团为龙头,鼓励引导央企、民资等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如福州市创新黑臭水体整治PPP模式,把全市102条内河整治项目整合形成7个PPP项目工程包,结合水系治理推进沿线“串珠公园”建设,打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宜居环境。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绿是福建的自然底色,生态是她的发展之基,面对新时代的新呼唤,福建水利将一如既往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方针,立足赶超,着眼振兴,不断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让八闽大地青山常在,碧水长流。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9年3月14日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交出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江苏答卷
人大代表宗成乐:治理农村污水 焕发泥土芳香
32家水务企业齐聚首都展示污水治理先进设备
中国城市的水危机:治理与对策
粤东五市共谋治水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