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周德宝:饮水思源亦思缘
 
分享到:
2019-01-01

杨家岭村成为山东省诸城市第一个村村通自来水的受益村  周德宝/摄

  记忆:“这瓮啥时能挑满?”

  我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生人,因父亲身体不好,我挑水的经历比同龄人早。那时上小学,我只能把钩子缠在扁担上,才能保证水桶离地,一次仅能晃晃悠悠挑两个半桶水。记不清是哪年的除夕,家里按照老家的习俗,要打扫卫生、把水瓮挑满。我一趟趟挑水,娘一瓢瓢舀水,那个水瓮却总是挑不满。我那句“这瓮啥时能挑满”的牢骚话,成了娘取笑我的话柄。当年,为了不再挑水喝,我与父亲一同在新房院内连续挖井挖了一个多月。

  见证:“还有比挑水更难的村?”

  1995年参加水利工作后,走出了老家的视野,我才知道还有比挑水更难的村。我的第一幅摄影作品《俺村喝上了自来水》,2007年拍摄于山东诸城市杨家岭村。杨家岭一年春秋冬三季缺水,饮水依靠村里唯一的小塘坝蓄水,买水度日成为杨家岭人祖祖辈辈难解的心结。2006年,杨家岭村通过诸城市第一个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实现公共供水,成为全市第一批村村通自来水的受益村庄。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陈德山说:“为了保证俺一个村的供水,龙泉水厂整体提高了1.5个压力。为了庆贺通水,俺村连续放了三个中午的礼炮。”到2006年年底,诸城市累计投资1.88亿元,建成1039处单村或联村供水工程,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改写了沿用几千年的一村一井、一户一井、多户一井的取水模式。

  亲历:“这水该怎么通呀?”

  2013年,我担任石门水厂厂长,亲历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这是一个山区水厂,水厂主体工程和230多公里主支管道、1000多公里村内管网,要在半年之内建成通水。地势高、落差大、基础硬、施工难,这水该怎么通呀?为此,我组织主支管道同步建设、村内管道分区施工、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与水厂公共供水水源切换,加快推进建设进程。难忘那全线通水的日子,我和同事们在寒冷的冬夜里,人随水走,饿了干啃方便面,困了蜷缩在车里打盹,冷了“偷”捆玉米秸烤火取暖。我的棉鞋因脚冻疮破裂粘连而难以脱掉。当年,诸城市投资4亿多元,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公共供水覆盖率达到96.5%,农村群众的饮水中第一次多了一点“漂白粉味”。

  记录:“这水得跑多么远?”

  2014年,石门水厂正式运营。我重回局机关工作,身份由亲历者变成记录者,继续关注农村饮水安全。从这一年起,诸城又进入五年连旱的严重缺水阶段,刚刚起步的农村公共供水面临水源匮乏的考验。引墙入吴、引墙入三、卧龙湖水库等六大引调水工程相继上马。2018年,卧龙湖水库建成运行,境外水进城,城市水下乡,成为全市的战略储备水源和水源调配中心。五年间,诸城市依靠“六河连通、五库联调、九厂联供”的130多公里调水大动脉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将饮水安全一步步做好做实。

  一部饮水史,就是一部水利发展史。一个水龙头的背后承载着水库除险加固、河流生态治理、水系互联互通的治水理念成熟和水利重大变革。我作为一个见证者、亲历者、记录者、受益者,为祖国繁荣昌盛和自己热爱的事业而自豪。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9年1月7日

周德宝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刁艺璇:秉求索之心 履振兴之责
李广彦:筑梦调水 用心前行
李明:我愿终生守望大沙河
孟宪荣:一条观测路 一颗赤子心
开栏语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