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水利源于创新发展于创新
 
分享到:
2019-04-11

  □蒋建军 陕西省水利发展调查与引汉济渭工程协调办公室主任

  扬水之利、治水之害是水利工作的本质内涵,也是人类自古至今以及能遥想到的未来的一个永恒追求。所以,在上古中国发生的大洪水时期,有了鲧禹治水的传说。鲧之治水以“堵”为主,使人迁移高地,有了城廓的雏形,而人们为了在城廓里用水,发明了“井”。井的发明是人类取用水的一大创新进步,使人们定居成为可能。禹之治水,改“堵”为“疏”,取得了成功,成就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有了流传千古、家喻户晓的大禹治水故事,形成了激励中华民族不断进取的伟大的大禹精神,而大禹精神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就是创新。

  春秋早期的大思想家管仲说:“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这里所说五害,即水、旱、风雾雹霜、瘟疫、虫灾。这一思想,首次把“旱”作为五害之一,是对治水认识在理论上的一大创新、一个质的飞跃,是中国灌溉文明和“善治国者先治水”理念形成的理论基础。因为在此之前,在“刀耕火种即迁移农业”的状况下,人们还远未认识缺水对农业的危害。也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有了春秋时的兼顾防洪和灌溉的期思雩娄灌区、芍陂水利工程和战国时的引漳十二渠、郑国渠等工程。这些工程对中国灌溉文明起源有着重要开山作用。随着灌溉文明的不断创新进步,也使中国在过去的2000年多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以占世界8.6%的耕地,承载了超过世界20%的人口,且长期享有比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更高的生活水准。而都江偃的三七分水、郑国渠的横绝、灵渠的大小天平、大运河的南北东西大范围的渠河湖连通技术、《水部式》的法律制度、潘季驯“束水攻沙”理论等等,无不是中国治水史上从技术、制度、理论等上留下的千古不朽的创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要求各行各业都要从“快”到“强”,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怎样转变,唯有不断推进理论、实践、制度以及文化等各方面创新。对水利这一传统、古老、有比较强的思维惯性和定势的行业来说尤为重要。水利要在转理念、强能力、活机制,以问题为导向的创新变革中更加有所作为。水利是最能体现科学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优越性的行业。要实现水利的“强”,就必须做到水的治、用理念在世界上超前,治用水的基础研究扎实、有突破并掌握在自己手里;治水理论系统、完整并与时俱进,法律、标准、规范全面实用、简明扼要可普及,实施能力先进、引领世界发展;水文化不断深化、升华、延展、普及,为中国及人类解决自身的治、用水问题贡献出中国的智慧和方案。水利部将当前工作总基调确定为“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正是一个积极的实践创新,正当其时。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让我们协手创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9年3月19日

蒋建军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唱一曲雄壮嘹亮主旋律
新时代水利发展的精神动力
科学是中华古今治水的本质特征
创新是水利事业的活力之源
评论:大力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