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科学是中华古今治水的本质特征
 
分享到:
2019-03-19

  □靳怀堾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 

  中华治水源远流长,但有一个关键词一直贯穿治水大业的始终,那就是“科学”。

  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治水既要讲科学,又要讲技术。但首先要讲科学,如果没有科学的指引,一味迷信技术,非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会适得其反。纵观中今治水,有识之士总是特别重视“科学的重要性”。而科学治水理论和方法的产生,往往是对治水经验教训总结的结果,特别是用惨痛的教训换来的。

  相传据今4000年前的尧舜之时,洪水滔天。夏部落的首领采用“水来土挡”的办法,试图通过“障洪水”和“作城”的办法,即筑堤垒墙(土围子)将田庐、城邑保护起来。无奈,洪水太大,“治水多年没有成功(“九载,绩用弗成”),被尧的继任者舜流放并杀死于羽山(《尚书·尧典》)。鲧的儿子禹临危受命,走上治水的前台。他吸取了前辈“障”“堵”洪水失败的教训,以水为师,根据水往低处流的特点,改用疏导之法治水,并带着“规矩”“准绳”等测量工具,“行山表(刊)木,定高山大川”,摸清了河川的流向和走势,作为疏导的依据。通过“决九川距(到)海,浚畎浍距(到)川”,把洪水导入江河排到大海。当然,以疏为主不等于完全放弃的“堵”,在有些情况下还要进行适当地堵,所谓禹“陂障九泽”,就是通过修筑挡水工,把一部分洪水引入低洼地带拦蓄起来,起到滞洪分洪的作用。可见,禹治水的方法,是疏堵结合、以疏为主。

  禹通过科学的方法,辅之“规矩”“准绳”之类的技术手段,终于带领民众平定了经年不息的水患。后世贤明的治水者缵禹之绪,同样注重以水为师,科学治水,因而走向成功。其中的佼佼者如李冰、潘季驯、李仪祉。

  李冰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都江堰最大的特点是“乘势利导,因地制宜”。渠首的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三大工程互为依存、互相关联、互相协作,默契地组合为珠联璧合的有机工程体系,达到了引水灌溉、分洪减灾、排沙防淤的神奇功效。

  明代潘季驯针对黄河多泥沙、易淤塞河道的特性,以水治水,提出了著名的“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方略,并付诸实践,一举扭转了黄河下游河道长期分流乱流的局面。

  李仪祉是近现代泰斗级的水利科学家,他对治理黄河提出了上、中、下游并重和防洪、航运、灌溉和水力发电兼顾的指导思想,改变了几千看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治水的科学思想,把我国治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当今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水保障”“水安全”“水生态”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对错综复杂、日益突出的治水问题,更要强调科学治水。过去相当长的时期,人们自我意识膨胀,热衷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企图用武装到牙齿的工程和技术手段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结果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就治水而言,由于没有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承载力,盲目开发、无度利用、肆意侵害,造成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水生态损害等问题不断积累、日益突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弦更张,走人水和谐的现代治水之路。具体而言,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人文的情怀,尊重水、善待水、节约水、保护水,建立起人与水之间的和睦、协调、健康、互利的关系。比如,在防洪上,要变控制洪水为管理洪水,不但要给洪水以出路,让其发挥荡浊扬清、改善生态的作用,而且要充分利用洪水资源,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要从掠夺性、盲目性转变为有序、适度、知止,实行量水而行的发展战略,优化水资源配置,努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水生态环境保护上,变伤害为呵护,节水治污,修复生态,让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切实维护河湖的健康生命。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9319

靳怀堾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唱一曲雄壮嘹亮主旋律
新时代水利发展的精神动力
评论:大力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
新时代水利精神征集启事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