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 交出绿色发展的节水答卷
□本报记者 魏晓雯
“近10年,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1倍的情况下,全国用水总量实现了‘零增长’。”3月8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部长通道”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介绍,引起广泛关注。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节水”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高频词。从部长的权威发声到地方实践的创新探索,从制度体系的完善到社会共治的深化,节水理念正全方位融入国家治理与民生改善的脉络。
一张亮眼的成绩单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加强重点用能用水单位节能节水管理,有力有效管控高耗能项目。
“零增长”的亮眼成绩单,得益于节水优先方针与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的落实。李国英部长在“部长通道”上表示,水利部在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方面,主要做了“抓节水、抓调配、抓修复”这三件事。在节水方面,水利部落实《节约用水条例》,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健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等制度政策体系,大力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使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不超过江河湖泊承载能力,实现“还水于河”。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徐睿霞说:“河套灌区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河套灌区通过建设节水工程、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加强节水技术研究等举措,严控用水总量和强度,节水增效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徐睿霞建议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支持力度,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节水工程资金、滴灌喷灌等节水设备补贴以及水价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帮助灌区加快节水改造,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节水产业。
全国人大代表李丽丽是山西国际能源集团水务公司的首席工程师,在污水处理行业工作了16年。李丽丽长期关注污水处理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提出的多条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复。今年,李丽丽建议,进一步加大中水管网的建设力度,尤其是在工业园区或是道路建设时,把中水管网放到同自来水管网、供热水管网同等重要的地位,让用户能更方便地使用再生水,提升再生水回用率,助力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费改税不但有利于增强企业等社会主体节水意识和动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还有助于全面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辽源市水务集团公司排水维护队队长白玉晶对水资源费改税改革的政策效应连连点赞。2024年12月1日起,水资源费改税试点全面实施,白玉晶所在的辽源市水务集团正是此次水资源费改税的重点企业之一。“全面实施水资源费改税试点专业性强、社会关注度高。税务部门和水利部门指导我们办理取水许可证,让我们充分享受政策优惠。”白玉晶建议,未来要继续鼓励企业通过节水改造和技术创新提高用水效率,引导企业既算经济账又算环保账,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全社会形成珍惜水资源、爱护水资源的良好风尚。
大到区域发展的节水规划,小到一滴水的回收利用,在大手笔里的精益求精、小细节里的点滴考量中,我国交出了节水的高分答卷。
一场贯穿整个社会的全民行动
节水优先的落地离不开公众节水意识的增强。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呼吁全社会节水。
“节水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一起保护我们的水资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水大使”靳东呼吁全社会发扬中华民族节约节俭的优良传统,珍惜水资源。
“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水资源是全世界需要的资源,也是稀缺的资源,每个人都有责任节约用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刘国梁强调共同节水的重要性。
“希望大家能够节约用水、保护环境,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即将来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号召全社会共同扛起节水责任。
节水不仅是理念革新,更依赖技术突破。“三北”工程区在维护生态安全、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确保粮食安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缺水是三北地区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新疆区委会主委张慧在谈及“三北”工程节水技术创新时,建议大力建设水利设施,利用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实时监测水资源动态,为植被生长提供稳定水源,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如何继续书写好节水答卷备受瞩目。会场内,代表委员们谈体会、话未来,建真言、谋良策;会场外,各地抢抓“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时间节点谋划节水宣传,努力形成全社会节约用水的合力。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畔,2025年节水中国行主场活动筹备工作如火如荼。
作为充分利用好再生水、以河道复兴带动城市更新的典范,首都北京将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期间,为世界呈现中国超大型城市的节水之道。同时,水利部将以主会场和分会场联动的形式,带动各地集中开展大型节水宣传和节水科普,充分展示中国节水成效,讲述中国节水故事,增强节水宣传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3月14日
作者:魏晓雯
责任编辑:王瑜 王景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