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 题 > 新闻专题 > 2025聚焦全国两会 > 两会热议

执绿为笔 向新而治

发表时间:2025-03-08
  □本报记者 李攀
  今年全国两会上,江河湖泊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依然是代表委员们密切关注的热点话题。
  如何推进系统治理,改善河湖水环境?如何复苏母亲河生态,让母亲河再现生机?如何完善体制机制,推进河湖长效管护?围绕河湖治理保护,代表委员们传递基层声音,回应民生关切,在思想交流与观点碰撞中,共绘绿色发展新蓝图。
  庄严承诺变成美好现实
  “生态环境质量有新改善”“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0.4%”……政府工作报告交出2024年政府工作成绩单,其中,水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十分亮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确立、推动实施国家“江河战略”,部署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等重大改革,为江河湖泊保护治理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水利部门坚持造福人民、人水和谐,锚定让江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的目标,着力形成江河保护治理的新格局。
  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是新时代赋予水利人的艰巨任务,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长江流域各地始终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导向,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一江碧水向东流”的美景得以重现。
  对于长江的变化,从事水质检验工作30个年头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武汉市城投集团武汉控股公司宗关水厂水质检验高级技师王琼有着切身感受。“长江沿岸的生态功能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提升,自2020年以来,长江干流国控断面稳定达到Ⅱ类水质。”王琼说。
  黄土高原主色调由黄变绿,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的重要标志。“这些年我一直在宁夏开展水环境治理的工作,亲眼见证了这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政协委员、首创环保集团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分享了家乡变美的故事。不只宁夏,沿黄九省(自治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母亲河的生态蝶变,是我国河湖生态复苏的重要缩影。聚焦党中央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持续发力、协同联动,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越来越多的河湖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2024年,水利部持续推进西辽河生态环境复苏,积极部署西辽河全线过流工作。在断流26年后,干流水头首次到达内蒙古通辽城区,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李彬表示,流域水生态问题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要想实现西辽河生态修复,不能就水论水,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河湖长制是各地推动河湖系统治理、改善河湖生态的重要抓手。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水利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党支部书记郑海金介绍,江西省共落实河湖长2.3万余名,2024年各级河湖长累计巡河巡湖达108万余人次,系统解决影响河湖健康的突出问题2.5万余个,水美赣鄱崭新画卷徐徐展开。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8年多来,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约30万名河湖长上岗履职。水利部门在政策、技术、资金、监管等方面,与有关部门加强衔接和协调配合,3033条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2024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较2016年河长制实施前提升了22.6个百分点,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河湖面貌发生历史性改善。
  以绿为笔,逐绿前行。社会各界协同联动,共同绘就河湖换新颜的幸福图景,为增进民生福祉“添彩”。
  把“两会热点”变成“幸福起点”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强调江苏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南水北调水源安全等方面尽职尽责。
  “这些年,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太湖水质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无锡市委副书记、市长赵建军说,无锡将继续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发展战略中主动作为、协同联动,继续放大山水相宜、湖城相依、和谐相融的生态价值,推动太湖水质和藻情一年更比一年好。
  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政府工作报告对2025年江河湖泊生态治理保护定下硬任务。
  击鼓催征,汇聚同向同行的合力。代表委员们凝共识、献良策,谋发展、绘蓝图。
  全国人大代表、三峡大学校长黄艳连续多年围绕长江、汉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建言献策。她建议通过跨学科技术突破,进一步加强丹江口水库水源保护。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玉成建议,检察机关通过办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推动解决河湖库“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农业养殖污染、船舶污染等问题,同时利用卫星遥感、快速检测、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等手段开展精准监督,切实减少环太湖流域污染源,守护好太湖这颗长三角“明珠”。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农药中心副主任刘晓艳建议,以丹江口水源地保护为示范,构建绿色农业政策体系;健全财政金融保障机制,激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市场动能;推动丹江口库区以上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立法,明确管理权责,强化多部门协同配合,通过法治手段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检测计量中心化学分析室化验工杨正平建议,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运用AI(人工智能)水质预测、无人机巡检等技术提升管理效能;创新“河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培育水经济特色产业。
  全国政协委员、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首席专家连玉明建议,在澜湄流域水资源合作机制框架下,推动澜湄流域水资源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升河流生态环境风险防范能力。
  实干足音铿锵回响,发展蓝图催人奋进。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在奔腾流淌的幸福河湖里,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故事里,生态绿的底色将越来越浓,高质量发展的水动能将越来越强劲。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3月8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