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郭大昌:不为官不求名 只为大河安澜
 
分享到:
2024-01-25
 
  □陈燕奇
  翻阅治河史料,有这样一个人,他有着卓越治河技术,却始终未能得到重用;他没有在庙堂之上建功立业,却在江湖上留下了传奇故事,他就是郭大昌。
  秉持操守的治河小吏
  郭大昌,字禹修,清代治河专家,江苏山阳(今江苏淮安市)人。他聪敏智慧,年纪轻轻就掌握了一套专业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河工们的尊重,被称为“老坝工”。乾隆三十三年至三十六年(1768—1771年),嘉谟任河库道,对郭大昌尤为器重,提拔他做属吏,每遇重要事项,都询问郭大昌的意见。
  然而,时任江南河道总督的吴嗣爵,不仅在治河方面一窍不通,还刚愎自用、贪财如命,做修河预算时经常中饱私囊。秉性刚直、廉洁奉公的郭大昌看在眼里,恨在心头。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因治河发生多次意见分歧后,郭大昌愤而辞职,从河道署搬出,入住清江浦五圣庙。
  乾隆末年,国家每年财政收入约四千万两白银,但一年的河工费用却高达二百万两。嘉庆年间,河工用款又比乾隆年间多了一倍,虚报河工用款成了贪官污吏搜刮民脂民膏的捷径。嘉庆元年(1796年),黄河在今徐州丰县决口。主管官员制定的堵口计划需要工银一百二十万两。当时的江南河道总督兰第锡感觉费用太高,怕朝廷不答应,就请教郭大昌,能不能减少一半。郭大昌没有顾及兰第锡的颜面,认为六十万两仍然太高,应该再减去一半,并义愤填膺地说:“拿十五万两用来堵决口,另外十五万两来给各位官员塞腰包,还不够吗?”此话一出,兰第锡十分难堪,拂袖而去,从此再不用郭大昌。
  为国为民的治河专家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八月,黄河决于清江浦老坝口,一夜之间大堤被冲开400多米,水深达10多米,滔滔洪水全部泄入运河,连水闸管理署衙也被冲毁。江南河道总督吴嗣爵不知所措,被迫去请郭大昌帮忙。吴嗣爵说:“我如果有办法也不会来麻烦先生,不过就目前来看,必须马上进行堵口,计划堵口费用五十万两,工期五十天。”对堵口工程胸有成竹的郭大昌说:“如果要我来堵口,工期不超过二十天,费用不超过十万两,但工地必须由我完全负责,其他河官不得干预。”吴嗣爵十分无奈,一一答应。工程进行到第二十天,大坝果然合龙,合计用银十万二千余两,跟郭大昌之前预计几乎一样。
  嘉庆十二年(1807年)前后,苏北一带黄河基本上年年决口,河官们认为黄河频繁决口是因为海口高仰,纷纷建议改道,改由南出射阳湖(今射阳镇一带),或北出灌河口(今灌南县西北)入海。如果按这个计划实施,淮安府将有不少地区成为泽国。为了拿出更加符合实际的安河之策,60多岁的郭大昌与好友包世臣一起,用两个月的时间,对当时黄河、淮河、运河的河势河情做了认真分析研究。郭大昌认为“海口并无高仰,河道断不可改”,并有针对性提出了一系列工程治理措施,上报朝廷后得到嘉庆帝的批准。
  嘉庆十六年(1811年),黄河决口于李家楼。郭大昌认为,洪水不出半个月就能到达洪泽湖,不到十天就能蓄满洪泽湖,届时湖水必将外溢,运河两岸百姓将陷入一片汪洋之中。此时,包世臣为两江总督的幕僚。郭大昌借两江总督找包世臣议事的机会为民请愿,提出加长盖坝以助湖水入黄、筑下游长堤以畅河道的方案。包世臣最终说服了两江总督,使其接受了郭大昌的建议。工程建好后,黄河、淮河、运河出现了畅通局面。
  众口称赞的治河英雄
  嘉庆十八年(1813年),郭大昌与包世臣最后一次巡视清口以下的大堤时,仍对多开减坝、分泄黄河等事项忧心忡忡。他嘱托包世臣:“今后在官员面前,一定要多多进言,杜绝这一隐患。”两年后,郭大昌因风痹症辞世,享年74岁。
  嘉庆年间,河政腐败,黄河两岸百姓在深受洪水之害的同时,还要受河官的剥削勒索,百姓恨透了贪财的河官。然而,郭大昌却不畏权势,敢于同贪官作斗争,在他生前,百姓就为他立碑不下二三十处。
  郭大昌一生精于堵塞决口,对治黄方案有精辟见解,是首选的堵口专家。他曾多次与包世臣一起考察黄河、淮河、运河一带水势,并将河工技术、治水经验等传授给包世臣,后包世臣据此写出《中衢一勺》治河方略。
  包世臣这样评价郭大昌:河自生民以来,为患中国。神禹之后数千年而有潘氏(潘季驯);潘氏后百年而得陈君(陈潢);陈君后百年而得郭君。贤才之生,如是其难。
  不为官、不贪财、不求名,只为大河安澜,百姓安居,这就是郭大昌,一位平民百姓的治河传奇!
  2006年,江苏省淮安市政府在清晏园中复建江南河道总督署,并设有郭大昌的塑像及其事迹介绍,表达了百姓对这位治水贤能的深切缅怀。2023年,黄河博物馆开展“黄河清风”——历代治黄廉吏事迹展,弘扬郭大昌的治水精神。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1月25日
陈燕奇
责任编辑:陈帅
相关新闻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454 业务联系:010-63205282 举报电话:010-6320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