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解读】加快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 做好合理分水管住用水系统治水
 
分享到:
2021-01-08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 杨得瑞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少内容都涉及水资源工作,其中最为直接的要求是“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

  这需要我们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这一时代大背景下理解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新发展阶段具有许多新变化、新特点。在发展理念上,强调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在方式路径上,注重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更加强调安全保障,要求确保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等。这些新特点,对水资源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人口发展方面,新增人口更多集聚在城市群,这些因素对城市用水量、用水标准、用水保证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农业发展方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灌溉需求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更为严峻。在产业发展方面,煤电能源开发将继续向水资源紧缺、水生态脆弱的黄河中游、西北地区聚集,水资源短缺的刚性约束愈发突出。在区域发展方面,华北、西北、东北以及南方部分地区的发展与水资源条件不相匹配,本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已经十分有限,甚至已经存在巨大欠账。

  对照这些新变化、新特点、新要求,立足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就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将始终伴随着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和重大制约。因此,必须把水资源作为刚性约束,划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上限,守住生态保护的红线,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可用水量,将经济活动严格限定在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使有限的水资源能够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地支撑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因为水资源是不可替代的,水资源短缺是长期存在的,刚性约束涉及方方面面,所以要把刚性约束要求具体化、制度化,并且长期坚持下去。

  通过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水资源管理工作实际,初步认为,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总的思路是,把水资源作为刚性约束,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建立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以水资源条件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布局、结构和规模,着力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严格水资源监管,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突出问题治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主要任务措施包括:一是建立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包括全面建立重要河湖生态流量水量保障目标,加快重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健全地下水开发利用管控指标,健全节水标准体系等。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要量水而行,包括科学布局产业结构和规模,严控缺水地区农业灌溉规模,合理布局城市和人口规模,全面强化水资源论证等。三是着力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包括降低农业水耗,推进工业节水和城市节水降损,着力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强化节约用水管理等。四是严格水资源监管,包括水资源分区管理,严格取用水监管,对水资源超载地区暂停新增取水许可,健全水资源监测体系等。五是优化水资源配置,包括做好宏观配置规划,实施国家水网工程建设,提高优化调度水平等。六是着力解决水生态损害突出问题,包括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推进河湖水生态修复,提高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水平等。七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包括深化水价改革,全面推进水资源税改革,推进用水权交易等。八是切实加强对水资源工作的领导,包括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建立国家水资源督察制度,深入实施水资源考核,强化依法治水,加强基础保障和社会参与等。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特别是落实水资源的刚性约束要求,水资源管理工作要进一步补短板、强监管,重点围绕合理分水、管住用水、系统治水做好工作。一是合理分水,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加快确定全国重要河湖的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加快推进江河流域水量分配,确定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水位管控指标,明确各地区可用的地表水量、地下水量、外调水量,建立起明确具体的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二是管住用水,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深入开展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摸清取水口数量、合规性和监测计量现状,抓好问题整改提升。加快推进取水口监测计量体系建设,提高监测计量水平,增强管住用水的能力。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出台对黄河流域水资源超载地区暂停新增取水许可的措施,将经济活动严格限定在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三是系统治水,推动解决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问题。编制完成并实施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治理与保护方案,加快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压采地下水。紧紧抓住水位这个要害,用好地下水水位变化通报机制,强化动态监管,督促责任落实,保护地下水。加强生态流量监测预警,科学实施生态补水,落实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推进还水于河、藏水于地下。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1年1月8日

杨得瑞
责任编辑:李旸
相关新闻
 
京津冀水资源专项执法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水资源战线的科技尖兵团
《水资源调度管理办法》今起施行
魏山忠在中阿博览会水资源论坛上发表致辞
水利部启动新一轮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工作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