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大美徽州 水润黄山
——安徽省黄山市治水护水纪事
 
分享到:
2019-11-11

 

 

黄山市黟县宏村 缪宜江摄

 

徽州区呈坎镇 常璐摄

黄山市歙县渔梁古镇 缪宜江摄

  □李坤 赵学儒 常璐

  黄山市古称徽州,历史悠久,山川秀美。这里是徽文化的诞生地,“天下第一奇山”黄山坐落于此,皖南徽派古村落西递、宏村驰名中外。连绵的黄山山脉,将黄山市分为新安江、长江两大流域和新安江、青弋江、阊江三大水系,600多条大小河流与黄山白岳合璧为“新安大好山水”。水,造就了这里的钟灵毓秀。如今,这里是长三角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黄山市以治水为先导,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书写了新时代治水护水的大美篇章。

  保护新安江,书写生态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1年,习近平同志就新安江和千岛湖水资源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保护好源头之水,保护好“新安大好山水”,成为黄山水利人的使命和行动。

  8月,记者来到黄山市及各区县采访。在屯溪区新安江干流城区段河岸边,只见泛波的清水缓缓流淌,水面上,两艘打捞船往返游动,船上有人不时地打捞水中的杂物。

  “我们的任务就是保持河道洁净!”打捞负责人陈师傅说。

  新安江干流从屯溪老城间穿过。陈师傅介绍,以前逢大洪水,水就漫到两岸的村子里,一些人家的房屋、庄稼被淹。现在,这条河已成为城区的平安河、景观河、幸福河。

  沿着河岸边的石板路边走边看,亲水栈道一侧的墙壁上,绘有徽州名人画像,惟妙惟肖。正在执勤的水上中队指导员韩明坤说,屯溪区近年投入大量资金,除了以防洪为主的河道治理工程外,还着力打造沿岸景观带,改造老桥,种植柳树、香樟、红梅等,成为一道文化风景线。

  治理和保护好城区河段,正是屯溪区全方位推进新安江干支流水环境持续向好的措施之一。

  在休宁县,横江公园不仅是市民娱乐休闲的“秦淮河”,也是保护新安江一江清水的“净水池”。横江公园很别致,面积只有5平方公里,沿河却长达6公里,成为江边“走廊”。记者沿“走廊”而下,感受到绿色横江犹如灵动的飘带轻舞。停留在万安坝水利枢纽工程前,只见清水泛起白练翻过翻板闸,向远方流淌。坝下的自然山石或小岛上,有白天鹅闲聚。哗哗的流水声,滑过对岸的青山。

  休宁县农业农村水利局副局长黄金珉介绍,横江公园项目依托横江优美景观,结合城市防洪和县城建设,实施河道整治工程、市民休闲工程、体育健身工程、励志立学工程及万安坝和川湖坝两大水利枢纽工程。工程实施后,这里景色更美,游人如织。

  保护新安江,黄山市创新了多种形式。在新安江源头的流口镇,流口村的“垃圾兑换超市”也是一个新鲜地儿。记者在现场看到,63岁的村民黄世福用5节旧电池和10个矿泉水瓶子,在这个“垃圾兑换超市”里分别兑换了一袋食盐和一包黄酒,这足够他们家用上一周了。看似普通的兑换,减少了农村中农药、重金属和白色污染,村民在“要我收集分类”到“我要收集分类”的转变中,真真切切得到了“补偿”的实惠。

  “时下垃圾成了宝,有人扔就马上有人跟着捡,别说大马路边,就是水里、岸边也找不着。”在流口村村委会主任李太河的印象里,浮在水面、沉在水底的垃圾一度比比皆是,“这两年洪水退后除了沙泥,河道河岸上几乎看不到垃圾,真是今非昔比。”

  如今,“垃圾兑换超市”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生态美超市”。

  “河长制”的实施在新安江保护中的作用也十分明显。《黄山市河湖长制规定》已出台并落到实处。经有关部门检测,黄山市没有黑臭水体,水质在安徽省排名第一。

  河道采砂专项整治也是保护新安江的重要一笔。记者在黄山区麻川河岸边看到了实效。原来这里是被乱采滥挖的砂坑,现在平整的河滩上生长着粗壮的杨树,树下盛开五颜六色的小花。黄山区通过宣传发动、集中清查、打击处理、专案侦查、以案释法、建章立制等措施,河道采砂管理出现向好态势。

  “黄山市作为新安江的上游市,守护一江清水,我们义不容辞,也义无反顾,这是对今天和后人负责,也是对历史负责。”黄山市一位领导这样说。近年,作为一项制度创新和国家试点,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正在这里实施。

  围绕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工业点源污染整治、生态修复工程、环保能力建设等生态补偿试点工作,黄山市投入巨资进一步提升新安江综合治理水平,确保新安江水质保持优良和稳定。

  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以来,黄山市已累计投入138.9亿元,实施了5大类225个项目。三轮试点的深入实施,成效十分显著,新安江流域水质持续保持优良和稳定,每年向下游千岛湖注入优质水源近70亿立方米。探索形成的“新安江模式”,得到普遍认可和赞誉,试点经验已在全省全国其他10个流域、16个省份复制推广。

  目前,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已经正式写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及《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等,试点成效得到各方面充分肯定,也将为黄山市发展带来更多新机遇。

  保护新安江,书写生态美,这是黄山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生动写照。

  保障水安全,水利惠民生

  “我们这里不缺水。但是,这水没有保障,比如:正在洗澡的时候,偶尔突然就断凉水了,开水滚烫浇下来;有时,要做饭,停水了。听说,我们原来吃的水,不怎么干净。”徽州区呈坎镇汪村程琴仙说。

  记者来到这里,程琴仙正在洗菜。她说,现在好了,这水安全了。

  从程琴仙家出来,穿过一片竹林,到达半山腰,见到一座小水厂。水利站站长洪继承说:“原来供水的方式是一家一户或几户连片,后来用水户增多了,又加上旅游区用水量增加,供水保障率就不行了。于是,镇里在此修了这个水厂。现在日供水2000立方米,能供9000人使用。一立方米水收费一元钱,用水户都反映用水安全、方便也实惠。”

  山下,便是呈坎古村落,是5A级旅游区。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错落有致,参差有序。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水厂也确保了旅游区用水!”洪继承说。

  汪村只是黄山市保障饮水安全的例子之一。

  2005—2018年,黄山市持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水利部门按照整体规划、分年实施的原则,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标准,编制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解决了全市101个乡镇29万户86万农村居民和2.24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一股股甘泉流进一户户群众家里,农民减少了多种疾病的困扰,提高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善了村庄的卫生环境、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深受农民赞誉。自来水到户,让农户购置了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农村出现了灶台清洁、浴室整洁、厕所干净、庭院绿荫的新景象。

  在保障农饮工程效益方面,黄山市重视建后管理,克服“重建轻管”的弊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该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当年完成建设任务,当年移交给受益乡镇、村。水利部门结合实际,探索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程运行管理机制,形成了一套黄山特色的管理模式。

  歙县号称“七山二水一分田”,且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记者来到半山腰的雄村乡雄村水土保持现场,见两岸山上油茶树郁郁葱葱,山下一些人在除草平地。

  “我原来在上海打工,家中有70岁的婆婆,还有上初三的孩子没人照顾,正好这里需要劳力,就来这里打工。现在一个月2400元,工资没有上海多,但支出减少还可以照顾家里。”雄村45岁的妇女程桂兰说。

  67岁的汪光前在这里做些管理的事情,一个月能挣3000元。像程桂兰、汪光前这样,在这里打工挣钱的有40来人。水土保持,不仅更好地保护了新安江水质,也给更多村民找到了挣钱的门路。

  歙县水保站负责人介绍,雄村水保生态园主要是以水保示范引领,通过坡地整治,沉沙池、蓄水池、生产便道建设等综合治理,形成水保产业格局。这个产业园,政府投入300万元,吸引社会资金投入1.8亿元,目前规模达2000亩。

  在黟县,西递镇叶村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不久前投入使用,全村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部得到保障,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水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全村几百人从中受益。

  无论歙县,还是黟县,水土保持直接保护生态,惠及民生。近年,黄山市所实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等,给全市群众带来了福祉。

  记者来到祁门县历口镇。历口镇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条件优越,温暖湿润,云雾缥缈,是祁门红茶的核心产区,这里已经建成“历口生态示范茶园基地”。夏日的茶园犹如人间仙境,只有身临其境,才知其味。一垄一垄整齐有序的茶树,满目青翠,生机盎然。

  “把喷灌打开,让大家看看效果。”祁门县农水局局长黄德刚吩咐。

  从山顶望去,满山坡的喷头一瞬间喷出水来,像天女散花一样。水花随喷头旋转,把一张偌大的白纱披在一望无际的绿野上。黄德刚说,水量的精准把控和准时浇灌,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祁红茶业是祁门县的主导产业之一,全县正在实施“211”工程,即发展茶园20万亩,产量10万吨,产值100亿元。

  70岁的陈秋娣老人眼不花、耳不聋,腰杆硬朗、手脚麻利,采茶季节依然上山。她说:“一般一个月能收入2000元,既满足了个人爱好,又贴补了老年生活。”有了水利设施做保障,像陈秋娣这样,祁门县很多群众都从茶产业中直接受益。

  水系民生,水系未来。水给黄山带来的是“金山银山”。

  传承水文化,扮靓新时代

  从歙县县城大约行车1.5公里,记者到达渔梁坝。

  这是古代徽州知名的水利工程。据说,在唐朝乾元二年的时候,就有人迁居到这里定居,并逐渐发展成为了村落,古时曾称“梁下”,又因为“梁”的形态像鱼,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为“渔梁”。

  这里依山傍水,横在练江的下水口。渔梁由方石砌成,石与石用“铆石”“咬”住,水从溢流口哗哗流过。这里曾经是歙县在练江上的码头,往来集散的聚集地,生意十分兴隆,虽然如今的渔梁早已不复当年的辉煌盛况,但在遗存的古建筑中,依然还可以感受到当年繁华时候的遗韵。

  站在渔梁坝之上,举目四望,碧水如镜,恬静安闲。

  “我们称它为‘江南都江堰’。”徽州区水利局负责人说,渔梁坝曾经是徽商将货物运往江南的集散地、水运码头,从这里可以直达长江。曾经辉煌一时的徽商,就是从这里起航,去往他乡。

  在渔梁坝博物馆中,可以了解到当地的文化历史。据考证,早在隋朝,人们就曾在此垒石为坝,现在的古坝为明代重建。如今,它留给人们的,是古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匠心和智慧。黄山市水利部门也正在承前启后,把古人治水的智慧用在当下。

  在黄山市丰乐河上,同样有一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名“古堨”。

  丰乐河,发源于黄山南麓,流经歙西平原至歙县县城。自东晋开始,丰乐河上先后修建了鲍南堨、吕堨、昌堨、条龙堨、雷堨、大姆堨、小姆堨等七条古堰。至1949年统计灌溉所及面积达到3万余亩。

  记者见到了位于西溪南村村头丰乐河西岸的雷堨。此为元代乡人程迁率子8人开筑,于咸丰末年报废,同治三年程永和倡修,如今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和效益。干支渠道长5公里,灌溉田园2000余亩。

  2002年、2005年雷堨两度维修。“现在能灌溉1700亩地。”当地水利局工作人员介绍说。

  记者来到宏村,见证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地建于600年前的水系之美。

  宏村因明清时代的古建筑和古水系而闻名。宏村的古水系是明朝永乐年间,由该村族长夫人胡重设计并组织施工完成的。古水系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古代村庄消防用水和良田灌溉的用水问题,更为村民生活提供了便利。

  早上八点钟之前,是全村的饮用水时间,不允许任何村民在水中洗涤……这是宏村传承至今的族规乡约,也是严厉的管水用水惩戒制度。宏村镇在总结古人管河治水的经验上,不断摸索,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新路径。

  如今,宏村正在落实河长责任体系,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黟县水利局工作人员介绍说:“‘水系生态’在黟县具有独特价值,特别是对于宏村镇来说,它既是黟县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发展资源,河道管护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宏村镇树立系统思维,按照遏制水污染、保护水资源、重建水生态的要求,整合各方资源,全面推动河湖生态修复和保护,推动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致力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宏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全镇水质均达到Ⅲ类水以上。

  古老的水系、水利工程,是黄山市水文化的一张名片,彰显了古人的杰出智慧。如今,黄山水利人秉承保护与开发并举、保护第一的理念,进一步推进河道综合治理及水生态修复,加强智慧水利建设,加大旅游综合执法力度,强化对江河湖库的监管,传承和弘扬悠久的水文化。

  大美徽州,水润黄山。黄山市水利局局长程敏表示,将落实好“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推进“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用黄山水利工作的实绩实效,服务和保障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在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继续书写好黄山治水护水的宏伟篇章。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9年11月11日

李坤 赵学儒 常璐
责任编辑:邓婉颖
相关新闻
 
徽州区:饮水安全暖民心富民生
黄山区:整治非法采砂守住生态红线
石门推开黄山别样风景
持续降雨带来隐患 黄山发出Ⅲ级预警
罕见洪水渐减退 黄山景区未受影响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