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礼赞70年】治水兴湘万象新 ——湖南水利70年发展成就速写
 
分享到:
2019-11-28

  湖南多山多水,加之八百里洞庭湖阻隔,自古以来被称为“蛮荒之地”。真正从自然条件上改变这种“千年印象”,将穷山恶水之地变成安居乐业之乡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湖湘子弟70年治水兴湘之功。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湖南水利事业的发展成就,堪称三湘大地上最显著的变化之一。站在最新的历史节点回望湖南水利发展历程,犹如回味一首感天动地、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令人动容。

  七十载改天换地 治水除害保安澜

  湖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特殊,水灾频发,历朝历代都把治水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然而,受生产力发展水平限制和生产关系制约,先辈们虽付出过艰辛努力,但湖南水利事业进展一直曲折而缓慢。

  1949年的湖南,湘资沅澧四水干流及主要支流上,没有一处控制性水利工程;洞庭湖区大小堤垸900多个,垸老堤矮、水系紊乱,堤防长度6 400多公里,其中一半是险堤。当年汛期,长江流域遭遇大洪水,洞庭湖区堤垸溃决400多个。

  新中国的缔造者们高瞻远瞩,在百废待兴的年代及时发出了“治理水患、造福人民”的伟大号召,动员千军万马大兴水利。饱经洪涝之苦的三湘儿女,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以改天换地的坚定信心和必胜勇气,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

  洞庭湖因其特殊的位置和作用,一直是全国治水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湖湘儿女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从1949年到1954年,通过“合修大圈,堵支并流”等措施,洞庭湖区堤防长度缩减至3 471公里,险堤减少到1 291公里。以后年年肩挑手扛加高加固堤防,洞庭湖区日趋安澜。

  进入改革开放时代,1986年至1996年,洞庭湖经过一期治理,11个重点垸1 191公里一线堤防普遍比1980年加高1~2米、加宽2~3米,在抗御洞庭湖区特大洪水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1998年大水过后,在国家支持下,湖南加大洞庭湖治理力度,主要实施了洞庭湖二期治理3个单项工程、长江干堤加固、平垸行洪、移民建镇、退田还湖、城市防洪等重点工程。

  2009年开始的洞庭湖近期治理,加高加固了钱粮湖垸、共双茶垸、大通湖东垸等三大蓄洪垸堤防,蓄洪垸堤防都达到设计防洪标准,可实现有计划分蓄洪水。

  洞庭湖治理给湖区面貌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在流域治理方面,持续开展湘、资、沅、澧四水干支流堤防建设,全省已有152个县级以上城市防洪保护圈实现闭合;推进23条主要支流、330条中小河流治理……

  目前,湖南形成了以堤防为基础,湘资沅澧四水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湖泊治理、水土保持等工程措施与水文预报、山洪灾害预警等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统计数据显示,随着防洪体系的完善,湖南遭受相同或类似的洪灾年份,洪灾直接经济损失呈明显减少趋势,溃坝、堤垸溃决的数量明显减少,死亡人数明显下降。最近10年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全省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从8.56%下降到0.72%。

  七十载栉风沐雨 筑坝开渠促生产

  湖南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水利及水能资源丰富,可是,新中国成立前,湖南仅有16座小型水库,灌溉面积小得可怜。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湖南各地掀起了兴修水库等水利工程的热潮,筑大坝、挖渠道、建泵站,促生产,逐步形成了各类型水库遍地开花的喜人局面。时至今日,湖南共建成各类水库14 121座,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水库总数的1/7,建成塘坝165万多口。这些水库、塘坝,好似无数颗明珠,撒落在三湘大地上,让湖南变成大粮仓,风景变得更美好。

  新中国成立后,以这些先后建成的大中型水库为依托,湖南又陆续建成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22处、万亩以上的中型灌区415处,农田灌溉面积4 142万亩。

  上世纪50年代前期,湖南农田水利建设主要以整修、改建原有的山塘河坝为主,同时新建了一批山塘河坝和小型水库。1954年建成的双峰县千金水库就是新修的小型水库。1959年到1961年连续3年干旱,千金水库灌区农业生产未受影响,至今,千金水库仍然在很好地发挥抗旱保生产的作用。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湖湘子弟改天换地的壮举。仅从1958年起,全省在5年内就新建了7座大型水库、69座中型水库、5 700多座小型水库、40多万口山塘。

  此后几年,湖南集中力量打了水库配套和水轮泵两个歼灭战,同时新建了3座大型水库。1966年6月,韶山灌区建成通水,灌溉7个县市区100万亩农田,成为全省面积最大的灌区。半个多世纪以来,韶山灌区享誉国内外。

  上世纪70年代,湖南在对已建水库全面进行续建配套和保安的同时,又新建了3座大型水库、91座中型水库和4 300多座小型水库。

  此后,湖南持续开展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建设,有效恢复了水库综合功能,共恢复防洪库容4.88亿立方米,新增灌溉水量8.78亿立米,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536万亩。现在全省蓄引提水总量363亿立方米,是1949年的6.5倍。

  而在洞庭湖区,通过轰轰烈烈的电排歼灭战和“田园化”建设,最怕内涝的洞庭湖平原真正变成了旱涝保收“鱼米之乡”。

  70年坚持不懈的农田水利建设,带来全省农业生产条件的极大改善。目前,全省各类蓄水、引水、提水工程每年可灌溉水量达409亿立方米,农田灌溉面积近5 000万亩,占全省耕地近八成。不断完善的水利设施,为湖南农业生产高产稳产特别是粮食持续多年大丰收提供了必要保障。涓涓清流,滋润大地,万顷良田,旱涝保收,使历史上“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实至名归。

  七十载兴水润民 安全饮水得民心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解决农村群众饮水问题。

  1980年春,水电部在山西阳城县召开第一次农村人畜饮水座谈会,着手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同时结合实际需求,湖南省开始建设农村饮水工程,有效解决了部分地区农民群众的饮水难题。

  上世纪90年代,解决农村饮水困难正式纳入国家重大规划,农村饮水资金投入大幅度增加。湖南省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加大地方筹资力度,建设了一批农村人饮解困工程,有效解决了全省特别是落后山区的饮水困难问题,基本结束了湖南农村长期饮水困难历史,实现了从喝水难到喝上水的目标。

  2005—2015年,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湖南省委、省政府专题部署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每年都将其列入省重点民生实事。历经11年持续大规模建设,到2015年底,湖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目标全面完成,超额完成了洞庭湖区规划外256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省农村长期存在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从2016年开始,国家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精准扶贫的目标任务,湖南省政府批复同意综合采取新建、改扩建、配套、联网升级等措施,建设大水厂,构建大管网,全面提升农村供水规模、效益和水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19亿元,建成各类农村供水工程1.72万处,解决了1 61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巩固提升了1 25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

  当前,湖南省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如火如荼,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自来水普及率不断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正越来越广泛惠及数千万农村居民,成为覆盖面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惠民工程之一。

  70年来,作为全国农村水电大省的湖南,其农村水电建设事业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农村水电“点亮”乡村之夜,走出“以水发电、以电护林、以林涵水”之路。全省已建成农村水电站4 512处,装机达636万千瓦,年发电量194.6亿千瓦时,占全省年发电量的14.4%。

  小水电建设,极大改变了偏远落后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为发展地方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的能源保障。

  七十载治水管水 人水和谐护生态

  回眸湖南70年的治水历程,是湖南深化水利认识、把握治水规律的过程,也是湖南人逐步驯水、治水、亲水的实践过程。这一切带来了湖南治水思路的大变化、大调整,从而促进了湖南水利的大发展、大跨越。

  走进新时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湖南以河长制、总河长令为抓手,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推进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和水灾害防治。湖南治水新路径就此豁然开朗:夯实农村水利,扩展城市水利,注重生态水利,加快构筑包括防洪网、供水网、灌溉网、水生态网和水利信息网在内的“水利网”。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河湖连通工程建设……一系列的治水行动,践行着新的治水理念。

  截至2018年,湖南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3.75万平方公里,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改变了水土流失地区山穷水恶、地瘦人贫的落后面貌,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2011年中央1号文件作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湖南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水资源管理从此进入最严格管理阶段。

  2013年,湖南启动湘江保护与治理省“一号重点工程”,颁布实施我国第一部江河流域保护综合性地方法规《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誓还母亲河碧水清波。

  截至2018年,湘江保护与治理累计投入各类资金500多亿元,关闭流域涉重金属污染企业1 182家。6年多来,历经刮骨疗毒式的治理,湘江水质一天天变好变优,再现碧水清波入洞庭。环境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湘江干支流157个考核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155个,达到98.7%。湘江流域保护和治理取得的经验,正在向“一湖四水”复制、推广,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有力有序开展。

  2017年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围绕河湖长制中心任务强化工作措施,河湖面貌明显改善,工作成效初步显现。与1997年相比,目前全省主要江河湖泊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河长占比由70.4%提高到99.7%,省级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7.6%。河湖水质像“50年代可淘米洗菜”一样清澈的日子即将来临。

  七十年砥砺奋进,新时代再创辉煌。喜看今日三湘大地,河湖竞秀,万象更新。在崭新的历史区间,湖南水利人初心不改,正在奋力书写水利事业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磅礴的湖南力量!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9年12月10日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