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礼赞70年】彰显“大”的价值 永葆“美”的颜值
——青海重大水利工程综述
 
分享到:
2019-09-27

2016年12月14日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引水枢纽试通水  马生录/摄

黄河干流防洪工程基本建成 谈林明/摄

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工程渡槽 谈林明/摄

历经9年建设,全长24.17公里的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隧洞宣告全线贯通,现场建设管理者欢呼呐喊,欢庆隧洞贯通。 马生录/摄

  □通讯员 谈林明

  

  巍巍昆仑之巅,浩浩三江之源。长江、黄河、澜沧江从这里源远流长,高原山川河湖气势磅礴。72万平方公里的“大美青海”,有着最“大”的价值和最“美”的颜值。

  青海的“大”,在于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定位的“三个最大”即“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在于“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和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每年向下游输送近600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在于地域广袤,资源富集,地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13,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

  青海的“美”,美在山川壮丽,美在人民朴实。在于山宗水源路之冲,昆仑山横贯全境,青海湖烟波浩渺,祁连山林海莽莽,令人叹为观止;在于这片高天厚土上的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携手编织了一幅幅幸福生活的美好画卷,培育了一座座艰苦奋斗的精神高地。

  彰显“大”的价值,永葆“美”的颜值,履行好青海的责任,挖掘好青海潜力,作为生态要省的青海同样有大格局、大视野和大担当。青海确立“一优两高”发展战略,在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的基础上,建设具有开先河意义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海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交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答卷。

  彰显“大”的价值,永葆“美”的颜值首要是做好水的文章,新中国成立70年来,青海水利人栉风沐雨、砥砺奋进,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守护“中华水塔”锦绣江源,保证一江清水向东流,谱写了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华美篇章。

  做好水文章,需要重大水利工程的支撑。大美青海,需要大美“水工”,现在的青海,重大水利工程科学布局,积蓄着发展的巨大能量。其中,全省共拥有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10项,由青海省牵头负责8项,黄河水利委员会牵头负责2项,除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外,其他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已开工项目总投资210.55亿元。

  

  “背朝灯火,面朝星光,下一步就在前方;每寸冰霜,每寸锋芒,每一步都是信仰。”在高寒缺氧的青海大地建设重大水利工程不在于投资与规模有多大,而在于它的时代精神与战略定位。

  2015年6月30日10时58分,在1400吨大推力驱动下,重达80吨、直径为6.21米的TBM机刀盘旋转推进。伴随着山呼海啸般的轰鸣,坚硬的岩石被钢铁怪兽磨成碎块、化为齑粉。随着最后一块岩石轰然倒下,这条195米长的“钢铁巨龙”与进口段TBM机在埋深1000多米的大坂山腹地精准对接、胜利“会师”。青海水利建设史上埋深最大、洞深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隧洞在这一时刻宣告全线贯通。

  调水总干渠引水隧洞全线贯通,标志着青海省人民期盼已久的引大济湟跨流域调水目标即将变为现实。调水总干渠工程创造了众多第一,如在青海首次使用TBM机掘进,尤其在水利工程史上创造了海拔最高、长度最长、埋深最大、引水流量最大的世界高海拔隧洞之最。

  作为青海水利建设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工程项目, “引大济湟”工程中调水总干渠、北干渠及西干渠工程属于国家172项重大工程。引大济湟工程投入运行后,每年可从大通河调水7.5亿立方米补给湟水流域,可实现农田“旱改水”100万亩,为东部城市群300万人提供饮用水,将极大地改善全省的水资源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为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受青藏高原特殊区位制约,青海省水情十分特殊,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十六个字:“天上缺水,地上有水,贡献了水,用不到水。” 天上缺水——青海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只有291毫米,年降水量的75%集中在6月—9月,大多是暴雨,难以利用。地上有水——全省水资源总量排全国第15位;人均水资源量1.1万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5倍,居全国第2位。贡献了水——每年为中下游地区输送近600亿立方米纯净的优质水,占长江水量的1.8%、黄河水量的49.4%、澜沧江水量的17%、黑河水量的45.1%,有力支持了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用不到水——青海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4.2%,留不住水、调不动水、用不到水的问题十分突出,人口聚集、经济相对发达的湟水流域、柴达木盆地缺水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兴水治水决策部署,青海省水利系统积极践行“治青方略、水为大政”的理念,紧紧围绕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生态环境安全需要目标,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水兴水实践,水利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改善民生福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70年来,青海省水利投入累计达到758亿元,以大中小型水库和“引大济湟”为代表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有效保障了供水安全。目前,“引大济湟”工程子项目黑泉水库、石头峡水库、调水总干渠、北干渠一期等主体工程已建成,西干渠、北干二期工程建设稳步推进。黄河干流防洪工程建成运行,蓄集峡、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建设加快推进。温泉、盘道、扎毛等207座大中小型水库(含水电站水库)建成运行,总库容达到341亿立方米;哇沿、西纳川、杨家等水库正在加快实施。引黄济宁、三滩引水、引通济柴等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积极推进,较为完备的水利工程体系基本建立,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初步形成,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生态环境要求的能力持续增强。

  

  以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为引领,青海省水利工程为高质量发展及生态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持续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水利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农牧区饮水安全方面,建成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2855处、分散式供水工程6.14万处,全省所有村基本实现了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累计解决了全省农村牧区413万人(次)的饮水问题,巩固提升了131.5万人的饮水安全水平,彻底改变了广大群众靠人挑畜驮车拉吃水的历史,2018年年底农牧区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分别达到76.4%、64.1%、88.4%。谋划建成了黄河谷地拉西瓦、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四大水库灌区主体工程,完成了湟水流域、黄河谷地、海南台地、柴达木绿洲4个大型打捆灌区和20处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基本建成了蓄、引、提、调结合,大、中、小、微并举的农田灌溉网络,全省灌溉总面积达到392万亩,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灌溉面积的5.3倍,为“三农”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现在的青海,通过黄河干流、湟水河、格尔木河、通天河、澜沧江等江河及其主要支流防洪工程建设和众多中小河流治理,建成堤防护岸1600多公里,对118座病险水库实施了除险加固,极大提高了主要城市、重点城镇的防洪标准,水利为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的青海,统筹推进东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三江源地区、环青海湖地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和柴达木盆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力开展坡耕地综合整治、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等水土保持项目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7.34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7万平方公里。

  现在的青海,水利规划体系逐步完善,编制实施了青海省水利发展战略规划,青海省水资源综合规划以及河湟地区、三江源、环青海湖、柴达木盆地四大分区水资源综合规划等重要规划,以及供水安全、防洪安全、中小河流治理、农村河道整治等30多项专项规划,形成了全覆盖、多领域的水利规划体系。

  ——加快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湟水流域水网规划、保护“中华水塔”行动方案、全省水安全战略规划的编制,系统规划区域水利工程建设布局。

  ——加快推进引黄济宁、柴达木盆地水资源配置、共和盆地及其外围水资源配置等一批补短板、增后劲的战略性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

  ——加快实施引大济湟、蓄集峡、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等骨干水利工程和中小型水库建设,建立调蓄可靠、配置高效的供水工程网络。

  彰显“大”的价值,永葆“美”的颜值,站在新起点,整装再出发。青海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和十六字治水思路,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重大要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五四战略”“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和水利工作总基调,积极践行“治青方略、水为大政”理念,以行动践行水利初心,以实绩检视为民使命,凝心聚力做好水利发展谋长远、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各项重点工作,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为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建设贡献水利力量。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9年9月27日

谈林明
责任编辑:陈帅
相关新闻
 
拉西瓦灌溉工程验收工作推进成效显著
青海水利系统“清四乱” 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礼赞70年】三江源头奏响最美旋律
青海提前做好防范工作 确保江河安全度汛
青海省水土流失面积7年减少近5000平方千米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