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渭南市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高质量发展水利工作基本情况
 
分享到:
2019-11-13
 

  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将黄河流域发展提升到重大国家战略高度,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9月20日由我局牵头负责初步制定了全市贯彻意见(讨论稿),22日下午,罗市长召集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进行了汇报讨论,再次完善了该意见。我们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第二批主题教育活动,围绕贯彻落实座谈会精神,在全市水利系统广泛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班子成员人选一题,从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治理保护体系上察实情、找思路、想对策,为市委、市政府高质量决策提供参谋建议。现就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市的基本水情

  我市地处陕西关中东部,境内所有河流都最终注入黄河,属于黄河流域,沿黄有韩城、合阳、大荔、潼关四县市,渭河流域县包括临渭、华州、华阴、潼关、大荔、富平六县区,洛河流域包括白水、澄城、蒲城三县全部和合阳、大荔两县部分地区。

  (一)河流水系情况。黄河、渭河、洛河(北洛河)在三门峡库区汇流,为主要过境、入境河流。黄河自韩城市桑树坪镇入境,在潼关县秦东镇出境,全长172千米,潼关站多年平均径流量385亿立方米;渭河在临渭区张义村进入我市,于潼关县港口镇注入黄河,长138千米,多年平均入黄总量93.3亿立方米;洛河于白水县北原镇进入我市,在大荔县东南部注入渭河,全长212千米,多年平均入渭总量8.62亿立方米。另外,全市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5条,5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53条,1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144条。

  (二)水资源基本情况。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581.9毫米,最多年份883.6毫米,最少年份328.7毫米,年降水量多集中在7--10月。境内水资源总量13.13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7.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0亿立方米,(二者重复计量4.1亿立方米)。地表水可利用量为6.16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6.56亿立方米。根据专管机构分配的客水利用指标,我市可利用客水资源9.8亿立方米。其中,黄河干流5.18亿立方米、渭河2.39亿立方米、洛河1.51亿立方米,其它支流0.72亿立方米。

  (三)水土流失概况。由于境内南北两山、两塬地区沟壑纵横,黄土深厚,土质疏松,易受侵蚀,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到7275万平方千米,占总国土面积的55.4%。其中,韩城、合阳、澄城、白水、蒲城、富平六县市为黄河流域重点水土流失县。

  二、水利工程建设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事业发展,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补充,大中小工程相结合,防汛抗旱并举,生态治理与修复相协调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一)水资源调配能力大幅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除洛惠渠引水工程外,基本无大型引水、蓄水、提水工程。经过七十年努力,水利工程的年供水能力达到20.15亿立方米(其中,113座水库总蓄水能力3.2亿立方米),实现了黄渭洛的跨区域水资源配置,基本满足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近年来,我们认真落实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了各县市区用水总量、用水定额、纳污总量 “三条红线” 控制指标,促进了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工作。

  (二)抗旱减灾能力建设成效显著。续建了洛惠渠灌区,新建了交口抽渭、东雷一二抽黄、港口抽黄、石堡川水库、桃曲坡水库等大中型灌区和一大批小型灌区,建成了交口抽渭灌区、洛惠渠灌区和二华加槽地区排水工程,全市万亩以上灌区达到43个,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2万亩,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四分之一,高于全国平均数十八个百分点,年抗旱灌溉面积在1000万亩次以上,年均挽回农业损失超过10亿元,为我市成为全省农业大市和最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防洪保安工程体系基本形成。新建了渭河及南山支流、黄河和洛河河道控导和重点区段堤防工程,建成河道堤防454公里,控导工程244公里,彻底改变了主要河流不设防的历史,保护人口82.13万人、保护耕地139万亩。全面完成了渭河及南山支流堤防加高加宽工程建设任务,将渭河堤防城区段设防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农防段提高到50年一遇,大荔、华阴、潼关移民围堤提高到30年一遇防洪,南山支流设防标准达到10—15年。启动实施了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综合整治河道1043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97座,保护了水库正常运行和下游重要设施及群众安全,恢复蓄水能力5000万立方米。防洪工程体系的形成,为连续多年实现安全度汛奠定了物质基础。

  (四)城乡群众饮水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建成了临渭区渭北、大荔县洛北、蒲城县袁家坡等全国知名的大型城乡供水工程,彻底改变了受益区群众上千年饮用苦咸水、高氟水的历史。先后实施了“甘露工程”农村人饮解困、农村饮水安全、农村饮水水质提升等项目,对八个县城水源地和供水管网进行了更新改造,全市已建成村镇供水工程1100处(其中,千吨万人以上工程53处),年总供水量达到1.66亿吨,解决了416.8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目前,城镇居民基本实现了自来水入户,农村群众人口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86%。

  (五)水保生态治理步伐明显加快。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广大群众结合塬面基本农田建设,修筑地边埂、沟边埂,将260多万亩缓坡地建成了水平埝地,塬面水土流失明显减少。改革开放后,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荒沟、荒坡、荒沙、荒滩承包治理,进一步减少了水土流失。新世纪以来,国家加大了水保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中央预算内水土保持、资源开采补偿费使用等项目,治理步伐明显加快,治理标准显著提高。目前,全市已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295平方公里,占到应治理面积的59%,全市生态环境正发生着由“局部好转、整体恶化”向“整体好转、局部良好”的历史转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水土资源过度开发,我市和黄河流域其它地区一样,出现了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等突出困难和问题。

  (一)用水矛盾日益突出。我市资源型、工程型、水质型缺水问题共存。一是全市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为13.1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36立方米,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5、全国的1/10,排列全省十个市(地)的第九位,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线。二是地域、时空分布不均。占全市总面积78%的渭河以北地区,地表水资源量仅占28%,而渭河以南占72%。全市60%降水主要集中在7-10月,常以暴雨形式出现,且年际变化较大,导致水旱灾害频发。三是水质性问题突出。临渭区北部、蒲城、大荔、富平和合阳、澄城中南部地下水矿化度偏高,属苦咸水、高氟水地区,难以开发饮用;渭南城区受原生地质环境影响,地下水局部存在铁、锰超标问题。四是河道径流量呈逐年减少趋势。由于河道上游地区用水量和境内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导致部分河流径流量逐年减小,甚至出现断流。

  (二)水生态环境脆弱。水体污染、水土流失、河道水体自我净化能力下降三大问题共存。一是水体污染严重。我市地处渭河、洛河下游和黄河中游,接纳了上游大量的污染物,全市主要河流水体污染较为严重。黄河、渭河我市段常年为多为Ⅳ类水;洛河水质为V类,部分时段为劣V类;其它一些河流也不同程度受到工业点源和化肥农药面源污染。二是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艰巨。全市还有2980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地区没有得到治理,而且已治理的不同程度存在治理水平不高问题;大部分工矿区人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治理修复成本极大。三是部分地区存在河湖岸线乱占滥用现象,涉河项目未批先建、不按批复建的情况依然存在;四是支流河口生态流量小,水面、湿地、滩地、水源生态涵养功能不足,水生物保护与栖息地建设缺乏有效措施与手段;河口淤积加大,河堤内外各类生态建设缺失,河道与两岸城乡之间缺少生态缓冲带与衔接空间。

  (三)水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一是三门峡库区防汛保安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三门峡水库运行后,潼关高程上升了5米左右。近年来,虽然在库区采取了减沙、放淤措施,但潼关高程只下降了0.4米左右,南山支流入渭和渭河下泄不畅的态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渭河及南山支流防汛形势依然严峻。二是黄河主流西倒加剧。现有防洪工程不能有效控制河势,无法满足防洪保安需要,塌滩、塌岸、塌村险情时有发生。三是河道碍洪设施面积大。黄河、渭河、洛河滩区大面积果园、片林、大棚温室,直接影响行洪畅通。四是防御局地暴雨灾害的非工程措施点少,预报、预警手段落后,没有形成完整体系。

  (四)河道管护体制亟待理顺。一是黄河除黄委陕西河务局管理外,地方管理河道整治工程长34.41公里,坝垛242座。由于缺乏维修养护经费,工程正常维修养护不到位,水毁险情多发。水情、工情和河势主要靠人工观测为主,观测精度不高,工作时效低。二是渭河干流渭南市行政区域内河道采砂规划、许可、监管等均由省江河局实施管理,而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河道采砂、防汛、清障则实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造成渭河采砂管理混乱,无法形成有序、科学、长效的采砂体制。

  四、准确把握讲话精神,切实把要求变为具体行动

  深入学习领会、准确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扣“治水、管水、用水、节水”主线,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统筹谋划、推进重点水利工作,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大力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确保供水安全。紧紧扭住破解水资源供需矛盾这个“牛鼻子”,满足经济社会用水需求。一是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以农业节水为重点,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二是尽快改善渭南主城区饮用水质。加快前期工作步伐,尽快启动东涧峪水库、输水管道、配套水厂等工程建设,让秦岭北麓“优质山泉水”早日进城。三是合理利用客水资源。积极推进渭北百万亩扩灌、洛河引干入支、新建洛惠渠龙首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解决好渭北旱塬缺水问题。四是加大雨洪、中水等资源利用。在严重缺水地区建设平原水库,拦蓄利用雨洪资源。鼓励企业加大中水、采掘行业疏干水、微咸水利用。

  (二)加大保护力度,修复改善水环境。以保护和自我修复为重点,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上下游系统整治,逐步修复受损水生态。一是着力保障生态基流。严格落实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约束措施,大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着力保障生态基流,促进河道水生态环境好转。二是持之以恒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严控人为水土流失,有效减轻输入河道泥沙量,减少下游河道淤积,维系河道生态安全。三是加大河流水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完善河长制湖长制,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整治不达标排污口,严禁污水直排,大幅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动河湖生态系统持续向好。

  (三)多措并举,保障长治久安。一是加快防洪工程建设。提高渭河南山支流堤防标准,确保入渭口堤防标准不低于渭河干流三级堤防标准。实施黄河小北干流综合治理,完善黄河西岸堤防和河道控导工程建设,减轻黄河西倒造成的土地损失。二是实施洛河综合直流,有效保护大荔县城和洛河沿岸重点水源工程。三是做好河道确权划界工作,明确河道管理、保护范围及主体责任。四是进一步厘清流域机构和地方政府在我市境内黄、渭、洛的管理范围和职责,明确河道管理执法主体,协调黄、渭河滩区土地权属。

  以上报告是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收集汇总各县市区工作方案,经过研究讨论,专家论证,初步形成的全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初步思路和设想,下一步还需要与中省规划思路进行对接后补充完善。

责任编辑:陈帅
相关新闻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454 业务联系:010-63205282 举报电话:010-6320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