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陕西省水利工作情况
 
分享到:
2019-11-12

  陕西总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人口3792万人。全省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三大自然区域,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全省多年平均降雨量656.2毫米,其中陕北454.3毫米,关中647.6毫米,陕南894.7毫米。水资源总量423.3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量分别为1230立方米和588立方米,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全省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296条,主要河流有黄河、渭河、泾河、延河、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和汉江、丹江、嘉陵江等。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横贯关中,汉江是长江最大支流,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70%水量的水源区。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2.3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0%。受特定自然条件和地理因素影响,陕西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省份。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水利建设情况

  我省有着悠久的治水历史,秦代修建的郑国渠名列我国古代三大著名水利工程。近代水利先驱李仪祉修建的“关中八惠”,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水利的先河。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近年来着力推进渭河生态区、引汉济渭、东庄水库、黄河引水等事关全局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近年来,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立足于陕西水利由制约短板转变为竞争优势、既支撑现实发展又还历史旧账的基础阶段,认真贯彻中央“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陕西“关中留水、陕南防水、陕北引水”的区域方略,扎实追赶超越、系统治水兴水,推进节水社会、水系联通、基础设施、水生态修复、水治理能力“五大建设”,实施防治水灾害、大干水工程、完善水设施、管控水资源、修复水生态、深化水改革、提升水管理、创新水科技“八项水务”,为奋力谱写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提供了坚实的水利基础支撑保障。

  一是水利投资持续加大。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完成各类水利投资2559.36亿元,特别是“十二五”以来,累计完成水利投资1888亿元,2018年全年水利投资突破300亿元大关,完成302.5亿元,位列全国第11位。截至2018年底,全省累计建成水库1125座,总库容98.79亿立方米;建成江河堤防8367公里,其中达标堤防4895.17公里;设施灌溉面积达到23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410万亩;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突破110亿立方米;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31万平方公里;解决206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小水电装机达到158万千瓦,在建40万千瓦;为实现“水润三秦、水美三秦、水富三秦”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重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陕西水情主要是缺水、怕水、需要水,70%水资源分布在陕南,70%雨量集中在汛期,70%土地遭受水土流失。70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水利部门坚持抓好水源工程建设,建成了石头河水库、泾惠渠水库、西安黑河金盆、李家河,榆林李家梁、瑶镇、采兔沟、王圪堵,安康黄石滩,渭南涧峪,延安南沟门水库,西安引乾济石调水、宝鸡市石头河水库引水工程,相继启动了渭河综合整治、汉江综合治理、泾河东庄水利枢纽、引汉济渭调水和输配水干线、斗门水库、陕北黄河引水工程,统筹推进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引嘉入汉、汉中焦岩、咸阳亭口、彬县红岩河水库、安康月河补水等水源工程。加快榆林大泉黄河引水、宝鸡通关河等前期工作进程。“十三五”以来,全省水利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统筹水灾害综合防治、水资源节约配置、水生态保护修复,扎实推进防御水灾害、大干水工程、完善水设施、管控水资源、修复水生态、深化水改革、提升水管理、创新水科技等“八项水务”,全面提升完善水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水生态环境修复、水工程治理、水行业监管等“五大体系”,推进吃水安全、用水方便、见水自然,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努力使水利事业更有特色,水利工作更有作为。2011年12月8日,陕西省委、省政府举行引汉济渭工程建设动员大会,2014年初,省委、省政府在佛坪县大河坝镇召开现场会,部署推动引汉济渭工程三河口水利枢纽建设,标志着引汉济渭工程建设全线铺开。2018年9月28日,长20公里、历时12年建设的陕西引红济石调水工程通水。2018年6月29日,省委、省政府在咸阳市礼泉县叱干镇举行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推进会,标志着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三是水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完成了渭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建设,两岸630公里堤防全线贯通。全面加快汉江、丹江、延河、泾河、无定河综合治理、黄河粗泥沙来源区水保治理等水生态工程,启动渭河生态区、西安涝河渼陂湖、渭南卤阳湖等水系生态修复。中小河流治理河长、防洪标准及社会生态效益均实现规划目标。渭河生态区累计整治滩区17.58万亩,形成水生态修复及水面景观3.65万亩,建成支流堤防67.42公里。延河综合治理工程累计治理干支流河道170.7公里,新建加固干支流堤防46.5公里、河道清淤28.6公里、建成绿色生态岸线27.6公里。汉江综合治理工程汉中段累计新建加固堤防护岸260公里,安康段县城防洪工程基本完工、新修堤防护岸41公里。丹江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新建堤防8.25公里。西安、咸阳市泾河干流河道治理加快推进。斗门水库试验段完工形成水面700余亩,渼陂湖生态工程建成渼阳湖东湖700亩水面,卤阳湖生态水系建设形成湖面1600余亩。建成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80家,其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38家。渭河由一条大河两个大堤提升到“千里最美家乡河,一方水域生态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河流生态公园,荣获首届全国“最美家乡河”称号,人民群众对水环境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普遍上升。

  四是河长湖长制全面推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湖长制,于2017年6月底建立了省、市、县、乡四级河长制工作和责任体系并向村级延伸,制定出台系列配套制度,2018年6月底全面建成了河长制,河长体系实现全覆盖,湖长制工作和责任体系形成有力推进。省委书记胡和平、省长刘国中分别任总河长总湖长,省委副书记、分管副省长任副总河长副总湖长,8位省级领导分别担任渭河、汉江、丹江、泾河、延河、渭河西安段及昆明池、北洛河、黄河陕西段等8条重要河流的省级河长。市、县、乡、村四级分级分段河长全部明确,市、县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均担任本级总河长,全省共设河长湖长3.53万名,河警2156名,形成了“河长湖长+河警湖警”模式,河湖库渠保护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全社会关爱河湖、珍惜河湖、保护河湖的局面基本形成。编制发布省级领导担任河长的渭河、汉江等9条河湖“一河(湖)一策”方案,编印各县(市、区)“一河(湖)一策”507个,“一河(湖)一档”411个。持续把控水量、保护水质、提升水效,深入推进河湖“清四乱”“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倒垃圾排污水采砂石设障碍”等专项行动,开展河湖违法陈年积案“清零”活动,河湖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开展“河道无垃圾、河道无违章、河床无淤塞、河中无障碍、污水无直排、生态无破坏”“六无”目标示范河湖和示范县乡创建活动,共清理污染水域面积3865.61亩,清理污染,和非法占用河道524.36公里,清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48.95万吨,河流状况明显改善,垃圾减少、水质提升。

  五是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先后制定出台了《陕西省节约用水办法》《陕西省节水型社会发展纲要》《陕西省行业用水定额》《关于持续推进节水护水创新的意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全民节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实施细则》《节水型居民小区创建》,基本架构了我省水资源节约的制度框架。2003年到2014年,先后建设了西安、榆林、宝鸡、延安和咸阳等五个国家级示范区和6个省级示范区,创建省级节水型企业74户。2012年至今,大力开展节水护水创新,全面开展节水型单位创建。2017年全省用水总量92.09亿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为43.48立方米/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6.69立方米/万元,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65,用水效率各项指标均在全国前列。开展覆盖社会全行业的节水单元创建,社会化节水步伐加快。特别是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将关注贫困地区学生健康与节水有机结合,开展贫困地区节水型校园创建工作,先后创建命名了近200个节水型校园、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节水型企业,实现节水载体多样化和社会节水行业全覆盖,形成了全民节水的良好氛围。

  六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扎实实施。1992年10月,我省颁发了《陕西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和使用暂行办法》,全省水资源费征收工作正式开始,水资源费征收工作进入依法管理的轨道。2005年9月,水资源费征管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水资源费年征收额由1996年1300多万元增长至2亿元,之后水资源费征收额连年增长。2017年12月起,我省被国家列为水资源税改革试点,2018年全省水资源税纳征13亿元。以《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水功能区划》、《水资源保护规划》等为重点的规划体系基本确立,以《陕西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4部地方性法规、《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等7部政府规章为代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出台了陕西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考核办法、“十三五”考核工作实施方案等,明确省政府及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逐级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责任制。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公众参与、各级联动”的水资源管理新机制。夯实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三条红线”管控责任,在国家“十二五”期末考核中取得较好成绩。以控制总量、保护水质、提升水效为目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2017年水资源“三条红线”调控有力,全省用水总量、万元GDP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均超额完成年度控制目标任务;重要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达标率显著提升。积极推进江河库渠水系联通联控联调,2017年汛末13座大型水库蓄水40.67亿立方米,较上年同期增加12.9亿立方米。渭河生态基流持续稳定在5立方米/秒以上,保障率达到92%。出台《陕西省“十三五”水资源总量控制及节水配置方案》,完成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市级层面分解。出台《陕西省“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方案》,推动“双控行动”落实。贯彻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合并审批精神,严把建设项目取水审批关,合理调整优化取水方案,鼓励使用非常规水源。印发我省《水权改革试点方案》、《水权确权登记办法》和《水权交易管理办法》,并确定了四个县区作为试点,积极探索市场化手段配置水资源的途径。

  七是城乡供水惠及三秦百姓。我省水资源紧缺,时空分布不均,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的双重矛盾,造成农村群众饮水困难面较大。新中国成立后,围绕解决群众饮水困难问题,兴建了一大批人畜饮水和防氟改水工程,特别是从1996年以来,先后实施了“世行改水”“甘露工程”“防氟改水”“饮水解困”“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等项目,把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列为“民生八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摆在与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全省农村群众饮水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06-2015年累计完成投资137亿元,群众饮水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基本解决了农村“吃水难”问题,进入“十三五”后,结合中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安排部署,及时启动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全省累计完成饮水安全投资90亿元,解决和改善了140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贫困人口198万人,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6.01%,自来水普及率95.21%。农村群众饮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有力促进了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和群众生活生产水平提升。

  八是农村灌溉规模效率得到提升。围绕粮食安全,先后建成了石门水库、石堡川水库、冯家山水库、桃曲坡水库、东雷抽黄、石头河水库、东雷二期抽黄灌区,累计建成万亩以上灌区187处,其中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12处,8处大型泵站,设施灌溉面积达236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889万亩,实灌面积达1554万亩。全省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1403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669.3万亩,全省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653,年节水近7亿立方米。基本形成了蓄、引、提、调结合,大、中、小、微并举的农田灌溉网络。1998年以来先后对12个大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节水改造,2009年以来先后启动实施了8处大型灌区88座泵站的更新改造项目建设,累计完成项目投资66.52亿元,衬砌改造干支渠道3508公里,改造各类渠系建筑物19483座,改造泵站88座。累计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872万亩,改善排涝面积96.36万亩,年均新增供水能力60.30立方米/秒,年均节水1.96亿立方米、年新增粮食113.21万吨,年均节电756万千瓦时。大型灌区和泵站工程设施状况和输水条件明显改善,灌溉保证率提高,工程安全运行系数增加,工程面貌极大改善,种植作物已从单一的粮食作物占主导地位,向高产出、高收入的经济作物占主导地位的种植格局转变,作物产量大幅提高,单位面积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提高,为灌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凸显了其在确保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水节水中的作用。

  九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果显著。70年来,我省始终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为重要措施,依托国家重点项目,全面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渭河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三大重点工程”,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00平方公里,综合治理小流域200条。累计建成淤地坝3万多座列全国第一,坚持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初步探索出一条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新路子,使全省绿色面积向北延伸了400公里。基本形成了“治理一方水土、改善一方生态、发展一方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局面,实现了生态环境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根本转变。为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2007年以来,开展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万平方公里,占陕西省水源区水土流失面积的37.09%, 项目区的林草覆盖率提高了19.25%,实施生态修复6138平方公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源涵养能力大大增强。初步形成了以山兴林、以林涵水的生态环境,为实现汉江水资源合理开发、保护和永续利用提供了保证。有效地缓解了黄河下游的泥沙严重淤积现状,保护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质,为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做出了积极贡献。2016年启动实施了农村涝池水生态修复整治工程,在关中平原上“以点成线、以线成面”全面铺开。共完成农村涝池水生态修复整治2500多座。

  十是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大幅提升。受自然区位和气候条件影响,我省洪旱灾害交替频发。新中国成立以来,相继启动实施了安康城堤、汉江平川段治理、渭洛河下游三门峡库区治理、三门峡库区移民防保等工程,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项目,防洪保安能力不断增强。全省江河堤防累计达7504公里,其中达标堤防4895公里,保护人数1167万人,保护耕地612.51千公顷。加强水文站网、防汛预警设施和指挥决策系统建设,建成了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和防汛可视会商系统,有效指挥和成功迎战了安康“83.8”、渭河“92.8”、“03.8”、“05.10”等10余次特大洪涝灾害。初步建成了覆盖全省98个县区、1331个镇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群测群防体系、省市县镇四级视频会商系统,近年来山洪灾害死亡人数逐年减少,最大限度减轻了灾害损失。切实加强抗旱设施建设,启动实施了“十二五”抗旱规划项目,在57个重旱县建设了一批蓄引提调工程,全面增强重点旱区应急供水能力和区域抗旱减灾能力,在抗御历次干旱灾害中,各级水利和防汛抗旱部门科学调度水源,精心调配水利设施投入抗旱,年均减免粮食损失285.8万吨,挽回经济损失32.8亿元,为全省粮食十三连丰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2019年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在水利部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陕西省水利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水利工作方针,积极实施省委省政府区域治水方略,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省委“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和厅深化专题行动,抓需要水的重点、补缺水的短板、强怕水的弱项,推进水利工程补短板高质量发展、促进水利行业强监管依法纪规范,扎实追赶超越、系统治水兴水。截止10月底,全省完成水利投资253.2亿元,解决和改善469万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改善灌区灌溉面积43.5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43平方公里,新增小水电装机1.89万千瓦。

  (一)以河湖工程、基础设施、联合调度为重点防御水灾害。把防御水旱灾害作为首善之举,各级按现行指挥体系组织防范,压紧夯实防汛责任,落实河湖工程、基础设施、联合调度“新三件”,落实工程设施党政、技术、巡查“三个责任人”,汛期组织气象、水文部门集中办公、会商分析,精准测报水情雨情,实施点对点预警。积极做好防汛抢险救灾,成立由89名专家组成的省级水旱灾害防御专家库,及时启动落实防汛应急响应措施,有效应对入汛以来15次暴雨洪水过程和61条河流89站889次洪峰,组织开展清滩撤离、巡堤查险、防守抢险,紧急转移安置受洪水威胁的1656人次。科学调度石泉、安康等大中型水库削峰错峰,留足防洪库容,汛后雨洪资源比去年同期多蓄10亿方。针对榆林市无定河流域出现的旱情,从王圪堵水库向下游旱区应急调水900万立方米,全省累计完成抗旱灌溉1446万亩次。

  (二)以国家层面、地方骨干、提质达效为主体干好水工程。引汉济渭秦岭输水隧洞主洞累计开挖93.3公里、占设计长度的94.9%,三河口水利枢纽大坝浇筑139米,专班推进二期可研35项前置要件全部办结受理待批。东庄水利枢纽工程按期推进,洞身21米导流洞全线贯通。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出资人协议签订,陕西侧法人组建完成,正在加紧推进环评及用地预审等工作。榆林黄河东线马镇引水工程可研已获省发改委批复。陕甘宁革命老区供水、白龙江向延安供水已分别与宁夏、甘肃达成协议。延安龙安水库、王瑶水库、宝鸡通关河水库、普化水库、安康恒河水库等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三)以城乡供水、灌区节水、运行管护为关键完善水设施。将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水利扶贫脱贫攻坚第一要务,完善农村供水“省级有平台、市级有清单、县级有组织、乡镇有人员”四级回访机制,全面落实“县级专管机构、管理办法、维护经费”三项制度。年度计划摘帽的29个贫困县、脱贫退出的1921个贫困村、56.5万贫困人口全部达到饮水安全退出标准。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工程,年底可解决和改善48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设施供水能力15.8万吨。把灌区节水作为国家节水行动优先之地,持续实施2019年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改善灌区灌溉面积43.56万亩。调研协调省发改委8月7日发文将农村饮水工程用电价格由居民电价0.51元调整为农业灌溉电价0.29元,近3000万人受益。

  (四)以优化配置、制度落实、严格考核为抓手管控水资源。以“三条红线”管控,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实行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全省用水总量为93.72亿方,低于控制目标13.7%。全面完成2018年度“国考”、“省考”工作,启动2019年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江河湖库水系联通联控联调提质受益,推进渭河河道渠道东流延伸、石头河城乡供水北上延伸、黄河右岸生产生态用水西进延伸,优化构建区域系统水网。启动长江流域取水工程(设施)核查登记,完成了建库立档和“水利一张图”专题制作,目前共登记取水工程2270个,成功上报2151个。开展全省水利行业节水机关建设,联合教育部门创建节水型高校,推进各类型节水示范单元创建。

  (五)以秦岭山水、主要流域、留水载体为依托修复水生态。深刻汲取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教训,扎实做好秦岭北麓专项整治保护水源、退出水电、加强水保工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面积2643平方公里,加固病险淤地坝158座,新建和修复涝池塘堰876座。完成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涉水问题整改任务,编制完成秦岭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秦岭水土保持专项规划和渭河重点区域水生态修复实施方案,启动秦岭北麓水生态治理规划编制,推动开展脱离实际造景造湖专项治理涉水工作。渭河生态区建设大力整治滩区、努力形成水面,探索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监管机制,渭河由一条大河、两条大堤提升到“千里最美家乡河、一方水域生态区”。实施重点河湖生态水量精准调度,河道脱流减少98.5公里,渭河林家村断面全年生态基流持续稳定5方/秒以上,榆林红碱淖连续3年4次跨省区补水300万方。

  (六)以河长湖长、改革试点、量化赋权为契机深化水改革。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湖长制,省市县乡四级河长湖长工作责任体系已全部建立并延伸到村级,今年5月通过水利部总结评估。印发《陕西省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与保护范围划定工作方案》《划界技术指南》《关于切实做好采砂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地加快河道采砂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开展河湖“清四乱”、河湖违法陈年积案“清零”、水库垃圾围坝专项整治、“源头保护、河流自然、蓄留户外”、“倒垃圾排污水采砂石设障碍”专项整治、“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等专项行动,整改销号河湖“四乱”问题3082个,2018年以前积累的56件河湖违法陈年积案全部清零。持续推进大型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着力推动中小型灌区及小型水利工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全省累计实施改革面积达到1248万亩。6月28日水利部在我省召开了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座谈会,宣传推广我省经验和做法。农村饮水工程“量化赋权”改革稳步推进,59个县区出台实施方案,102个县区落实管理机构和人员,98个县区出台运行管理办法,94个县区落实运行管理经费,3.99万处工程落实了管护责任,深度贫困地区实现全覆盖。

  (七)以高水平开放、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为突破创新水科技。围绕实际工作难题集中解决、实践遇到问题组织重大水利科技联合攻关,征集、评审和上报省级水利科技项目7项,开展水利优秀科技论文评选,申请获批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制(修)订项目4项。推进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信息化,推动完善“陕西抗旱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旱情监测预警综合平台建设陕西省试点项目” ,加强防汛指挥无人机、卫星电话等新技术新装备的使用,巩固地空合一的防汛应急指挥体系,应对反应能力增强。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项目硬件设施集成、应用系统开发、数据库建设、系统整合已达初步验收。应用北斗卫星渭河水资源监测成果,开发江河水量调度应用系统,实现水资源管控和防汛调度科学化精度化。引汉济渭工程生态安全监测技术课题取得突破,矿区井下采煤对坡面水土流失的影响与防治技术研究实现生产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

  (八)以自身硬、再深化、依法纪为标志强化水管理。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省委“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和厅深化专题行动,厅党组成员分工归口督导,深化学习教育研讨讲党课,深入调查研究交流成果,深刻检视问题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深度整改落实开展11个方面专项整治。把党的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厅党组理论中心组集体学习14次,组织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中央和省委关于扶贫领域反面典型的通报、扫黑除恶涉水典型案例、利用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谋取私利问题的通报,以赵正永、魏民洲、冯新柱、钱引安和胡志强、陈肖平、辛耀峰等反面典型为镜鉴、以水利系统发生的闵小刚挪用公款案为反面教材,深入开展警示教育,深入开展巡视整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秦岭北麓涉水专项整治,落实“一岗双责”、“一案双查”,层级传导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从严从细到岗到人、向纵深发展。全面加强水利法治建设,加强水利稽察审计、质量监管,组织开展5批次“四不两直”暗访检查,发现并整改问题隐患106项。

  三、2020年工作思路和主要措施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方针,在实施国家大战略、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优化工作大环境上来思考,在淤地坝等流域水土保持、渭河生态区等水域岸线河道滩区系统治理、河长制湖长制等区域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上花气力,在地方负责汉江北上的引汉济渭、渭水东流的东庄水库、黄河西进的古贤枢纽国家重大供水工程建设上求突破,在促进城乡供水融合发展吃水安全、支撑经济社会进步用水方便、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见水自然、防御水旱灾害守水尽责上下功夫,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走好群众路线,坚决落实好省委省政府为奋力谱写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提供坚实的水利基础支撑保障工作要求,坚守建设陕西水利大家庭办成水利事情。

  (一)实施国家大战略。把中央稳中求进总基调在水利稳增长高质量发展上见效,抓好列入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的引汉济渭、东庄水库等建设和前期,引汉济渭工程秦岭输水隧洞主洞掘进至95.9公里,推进引汉济渭二期力争初设获水利部批复,东庄水利枢纽完成施工导流洞、施工支洞等建设。配合黄委会与山西省协同做好古贤水利枢纽可研报批工作,组织督导做好榆林东线马镇引黄前期工作,全面加快通关河水库、恒河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组织陕西省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开展东庄水利枢纽和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受水区规划编制,启动引嘉入汉工程水资源配置规划研究论证。坚持当下未来水源系统融合、区域流域畅通方式融合、地表地下平衡工程融合、城市乡村建管体制融合,改造重点城镇供水管网,建设备用水源,推进饮水型氟超标病区改水项目,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任务。完善农村供水四级回访机制,严格使用中央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养护资金,全面落实“三项制度”。用好国家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以落实地方专项债券作为突破口,争取省市县投资有大的突破。

  (二)共同抓好大保护。一是按照省级统分、市级服从、流域协同原则,根据重大供水工程进展情况,推进省内水量分配,争取年内“向省政府报批一条、完善技术方案一条、征求地方意见一条”。优先对黄河流域地下水取水工程、重点取水口核查登记和监督管理,维持良好用水秩序。扎实做好长江流域取水工程核查登记,实现长江流域取水工程“一张图”。从农业、工业、生活、高校、服务业各领域和取用耗排及回用各环节采取措施,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开展节水型县域达标建设,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二是全力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推进渭北旱塬塬面保护,抓好涝池塘堰站窖修复整治、江河源头区生态修复,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事前事中监管,市县做好项目日常管理和信息填报,加强水土保持功能重要区域和水土流失敏感脆弱区域监督检查,坚决遏制人为水土流失。三是扎实推进水源地、敏感区环境问题整治,做好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入河排污口管理。严格控制河湖水资源开发利用,清理整治非法设障、捕捞、围垦、侵占水域岸线等违法行为,防止和杜绝把河治成渠,留足生态空间。四是实施秦岭主要水源区生态系统修复保护,保护水源、加强水保、退出水电。加快小水电站的生态流量保障设施改造,做到“设施到位、监测到位、监管到位”,保障生态流量下泄。持续推进修复关中水系,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和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推动国家级和省级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盛景。

  (三)协同推进大治理。扎实系统做好陕西区域江河库渠管理工作,促进行政区域和部门融合,形成完善的协同体系,用制度规范促进协同治理。一是围绕“千里最美家乡河、一方水域生态区”,渭河流域整体综合施策。以灾害频发区、人口聚集区、产业集中区为重点,统筹上下游、左右岸、丰枯期、表地下,重点实施河道滩面治理,开展堤防加固、河道治理、控制性工程、蓄滞洪区等建设。以滩面整治、岸线管控、生态修复为重点推进支流入渭口治理,督导建立入河排污口清单,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封堵入河直排口,推行喇叭口型开放式河口,加大河湖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河流沿岸和重点区域宜林地造林绿化,着力建设全国最大河流生态公园。二是合理确定治理标准和建设方案,加快河道维护、堤防加固、滩面治理等工程建设,提升引蓄调、水质监测、岸线利用、生态修复能力,加快汉江现有规划项目实施,加大丹江、无定河、延河、泾河等综合治理力度,开展洛河、千河、伊洛河、清涧河等主要支流及漆水河、温泉河、罗敷河等中小河流整治,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三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注重自然生态要素自我修补,逐步恢复江河库渠生态系统。以水和沙、人和事为重点,因地制宜推广渭河流域建设工厂化、封闭式、生态型沙厂的经验做法,科学规划、依法监管、有序开采,统筹协调水沙平衡。四是河渠延伸加快汉江北上、渭水东流、黄河西进,立体互济抓住建设工程、项目前期、挖潜工程和非常规水资源利用,雨洪利用抓好渭河、汉江流域两大水库群与三门峡水库洪水联合调度、13座大型库雨洪资源、县城备用水源地、农村集中饮水水源和其他水源利用,防汛安全中保抗旱水源,跨区域适度补偿蓄水放水。蓄留户外结合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乡村振兴和移民后扶,巩固提升传统设施节水、蓄水、留水,合奏城乡盛水的锅碗瓢盆交响曲,使居民身边有水、有好处、有去处。

  (四)优化工作大环境。一是着眼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能放下、管得住、服务好,健全层级负责、协同推进、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责任体系,优化营商环境,方便涉水企业,增强企业、群众获得感。二是突出重点深化水利改革,加强行业监管依法纪规范。全面推行河长湖长制,完善“一河一湖一档”,加快实施“一河一湖一策”,推进水生态空间确权、河长制信息平台、水价改革、水资源税改革试点。三是积极推进水利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立足服务引汉济渭、东庄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开展洪水预警预报、水保生态、水资源优化配置等重点关键技术攻关。四是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风行风一起抓、勤政廉政相结合,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和整改落实长效机制,让制度长牙留痕迹、使纪律带电受触动。五是深入贯彻党的组织路线和好干部标准用好省委“三项机制”,坚持“五线选优”,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建设既有党的纪律、法规制度又有专业素养、和谐温暖的陕西水利大家庭,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责任编辑:陈帅
相关新闻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