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西安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分享到:
2019-11-12
 

  2015年2月13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引用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上林赋》的“八水”词句遥想“八水绕长安”的盛景,对陕西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殷切的期望,要求陕西紧紧抓住山、河、江、坡综合治理,围绕“山青、水净、坡绿”的目标,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盛景。现将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八水”历史变革

  西安古称长安,境内河流水系众多。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写道“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描写了汉代上林苑的巨丽之美,之后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美誉。

  随着历史变革,称谓变化,今日的“长安八水”是指渭、泾、灞、浐、潏、滈、沣、涝八条河流。八水之中,渭河、泾河为过境河流,其它六条均发源于本市境内秦岭北麓,历史上均直接汇入渭河,后由于河流改道,浐河成为灞河支流,滈河成为潏河支流,潏河又汇入沣河。

  近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以“长安八水”治理为重点,以河湖连通为主要抓手,不断加大河流水系的治理步伐,努力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着力打造亲水近水、安澜和谐的生态空间。渭河西安段及灞河已基本完成综合治理任务,涝河、浐河等河流正在加紧实施,沣河、泾河、潏河、滈河等4条河流进行了部分治理,其他河段治理正在全面推进。

  二、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工作主要内容

  (一)“八水”治理现状

  “八水”包含渭河、泾河、浐河、灞河、潏河、滈河、涝河、沣河等8条河流,合计总长度1698.5公里,西安段河流总长度569公里,其中山区段河流总长度168.54公里,平原段河流总长度400.46公里,堤岸线长度776.51公里。八条河流年均供应城市生产生活用水约7.54亿立方米。

  除此之外,我市结合“河长制”及“一河一策”治理规划,还将皂河、黑河、石川河、太平河、幸福岸线等5条重点河流,以及昆明池、渼陂湖等两个湖池纳入“八水”治理范畴,形成“8+5+2”完整的西安市水系河湖治理网络体系。

  (二)规划治理基本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强化“柔性治水、系统治水”理念,按照涵养水、聚集水、用好水的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规划,扎实落实“河长制”,全力推进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综合治理工程,构建安全、健康、优美的水系,实现“防洪安澜、生态自然、人水和谐”。

  (三)规划治理总体目标

  通过上下联动和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争取到2022年,基本完成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工程,新建、加固堤防长度377公里,新增绿地面积4.78万亩、湿地面积2.77万亩、生态水面4.45万亩,对河流沿线的572个村庄进行截污治污,河道防洪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河道水生态功能得到有效修复。

  1、加快河流堤防工程建设,构建防洪保安体系。重点解决河流防洪保安的突出问题,对已完成治理的河道,进行提升改造;对正在治理的河道,加快工程进度;对未启动的河道,尽快启动工程建设。到2019年,全面完成8条河流主要河段的堤防工程建设,新建、加固堤防长度377公里,形成完整的城市防洪保安体系。

  2、加强堤岸绿化工程建设,构筑绿色生态屏障。重点搞好生态堤防和两岸防护林建设,构建河流绿色生态屏障。完成渭河、灞河、浐河、黑河等13条河流的堤顶绿化、护堤地绿化等建设,建成440公里生态堤岸,新增绿地面积4.78万亩,打造“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打造城市的生态廊道和新风道。

  3、推进水生态景观建设,修复河流生态功能。重点加强河道滩区治理以及湿地恢复、大水面建设,留住雨洪资源,改善水生态环境。完成渭河14万亩滩地系统治理;在渭河、浐河、灞河、潏河等13条河流适当修建橡胶坝、溢流坝等景观拦水坝,建设湿地景观和生态水面工程,新增湿地面积2.77万亩、新增生态水面2.46万亩。完成渼陂湖水系生态修复工程和昆明池(斗门水库)建设任务,新增生态水面1.98万亩,改善城市区域水生态环境。

  4、实施河流截污治污,保障水环境安全。主要是截污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工程、垃圾处置收集系统等工程建设,对渭河、灞河、浐河等13条河流沿岸572个村庄实施截污治污,保证污水和垃圾全收集、全处理。

  三、工作推进情况

  自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工作开展以来,全市上下紧密配合,全力推进工程建设,以河流水系为骨架、以湖池湿地生态修复为重点、以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为核心、以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为保障,实施了渭河、灞河等10条主要河流综合治理工作,新建、加固标准堤防429公里;建成了西安湖、仪祉湖、护城河水上游览示范段等11座湖池,新增生态水面面积1.84万亩;建成浐灞湿地、灞渭湿地、氵皂渭人工湿地、沣河湿地等13处大型湿地,新增湿地面积3.96万亩;建成了两大生态引水系统,推动了库河湖池水系连通工程和“海绵城市”建设,使主城区原有湖池“死水一潭”变为清波荡漾,初步形成了“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河斗门水库,南有唐城曲江池,北有未央汉城湖,中有明清护城河”的城市水系新格局。

  (一)着力渭河综合治理,打造人水和谐样板

  渭河是陕西省境内最大的过境河流。时任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提出:“一定要把渭河的事情办好。” 2008年10月,西安市在全省率先启动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2011年2月,启动区县段渭河治理工程。先后完成了全市渭河堤防、堤顶道路和绿化、支流入渭口桥梁,以及堤防防护林建设等工程,共建成300年一遇防洪标准堤防30.9公里,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堤防87公里,50年一遇防洪标准堤防66.1公里;完成184公里堤顶道路和绿化主体工程;完成22座支流入渭口桥梁建设;栽植堤防防护林8286.9亩,渭河西安段形成了堤路林结合、乔灌草搭配、花竹藤点缀、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水面映衬、鸟语花香的优美胜景,成为全市生态治河的“样板工程”。

  (二)着力河流水系治理,完善城市防洪体系

  渭河西安段、黑河、灞河、浐河等部分河流已基本完成堤防治理任务,沣河、涝河、石川河、清河等河流的综合治理工作已全面展开。其中,渭河西安城市段28公里河道的防洪标准提高到300年一遇,一大批滩区生态治理工程已经建成,渭河已成为安澜之河、生态之河,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建成灞河蓝田段、沣东新城段、石川河阎良城区试验示范段综合治理工程;浐河上游段、涝河平原段、潏河常宁段、泾河高陵工业园区段、清河航空工业组团段加快实施;滈河平原段综合治理工程即将开工建设。通过河流水系综合治理,赋予水系网络七大功能:防洪保安通道、绿化林荫大道、城市交通辅道、空气对流风道、生态景观廊道、文化传承隧道、经济发展航道。

  (三)着力河湖连通工程,提升环境承载能力

  按照“打通水通道、盘活水资源、提升水环境”的思路,以控制性蓄水工程为中枢,以湖泊湿地为蓄滞场所,以河渠为调节通道,实施大峪、沣河生态引水工程,有效补充了兴庆湖、护城河及昆明池、汉城湖等湖池生态用水,变无水为有水,变死水为活水,变过水为留水,实现了河湖库池水系的有机连通,增强了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构建了“东南西北中相连、八水相济绕长安”的城市水系新格局。

  (四)着力湖池湿地建设,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建成西安湖提升工程、滋水湖以及灞渭湿地、沣渭湿地、涝渭湿地、沣河沣东生态景区等一大批湖池湿地,成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度假、旅游、休闲、运动、健身的好去处;昆明池、渼陂湖、天桥湖、以及黑渭湿地、潏河湿地等湖池湿地加快实施,灞渭湿地车游公园对外开放。建成大峪、沣峪两大生态引水体系,实现了库、河、湖池有机连通,每日向城区主要湖池供给生态水16万吨,让原来死水一潭的城市湖池用上了新鲜水源,实现了“变无水为有水、变死水为活水、变脏水为净水”。

  (五)着力水源工程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围绕“地表水为主,地下水应急备用”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城市供水保障体系建设,每日新增城市供水能力26万吨、应急供水能力16万吨。一是李家河水库正式向城市供水,可解决我市东郊地区200万人的生活用水;二是渭北工业园湾子水厂实现供水,每日新增供水能力10万吨,增大城区北部开发区供水保障能力;三是涝渭水源地工程加快实施,项目全部完工投入运行后,日供水能力10万吨,将有效缓解当前西咸新区水资源短缺和供水紧张局面,保证群众安全饮水,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六)着力水污染防治,保障城市水环境安全

  为做好治污减霾工作,我市“双管齐下”,一手抓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再生水利用,力度和效果大幅超前。一是建成了草滩污水处理厂、二污二期等工程,全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30座,设施规模能力达到每日295.1万吨,全市城区、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6.6%、83.5%。二是建成再生水处理设施9座,日处理能力38.5万吨;三是447个行政村污水治理初见成效,行政村污水处理覆盖率从22%提高到40%。

  四、主要做法

  (一)规划先行

  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工程是我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治水理念及回陕重要讲话精神的创新之举,是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首次提出将河流治理、湖池湿地修复、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及水源工程建设等硬件设施与柔性治水思路融于一体的综合治理模式,着力解决我市河湖存在的水少、水脏、水害三大痼疾。在工作中,坚持规划先行理念,把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回陕视察后,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紧紧抓住山、河、江、坡综合治理,围绕‘山青、水净、坡绿’的目标,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围绕省委“柔性治水”理念,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在尊重历史“八水绕长安”的基础上,又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的角度出发,组织精干力量,编制完成《“八水绕长安”三年综合治理方案(2017-2019)》。

  2017年1月5日,时任省委书记娄勤俭同志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对《“八水绕长安”三年综合治理方案(2017-2019)》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讨论,要求将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工程纳入“关中水系”规划建设之中。1月16日,胡和平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恢复‘八水绕长安’为重点推进关中水系建设。”

  我们在通过与省水利厅充分沟通,将《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三年综合治理方案(2017-2019)》全部纳入“关中水系规划”之中,实现了两个规划内容有效衔接。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修改把关,确保规划出成绩、见实效。

  同时,按照“因河施策”的思路,在对全市主要20条河湖充分勘察调研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20条河湖的三年综合治理方案,确保每条河流治理有治理目标、有阶段任务,实现河流“因地制宜”治理,为按期实现全市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工作目标提供规划依据。

  (二)制度保障

  水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启动以来,我们就着手将制度建设作为保障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先后制定了《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工程考核管理办法》、《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办法。在此基础上,以“河长制”为统领,完善制度,理顺河湖生态管护机制,加快构建新型的生态管理模式及制度保障。

  2017年1月16日,我们按照市委主要领导“西安的河长制不要等,要先行先试”的指示精神,召开了河长制工作启动动员会,对照中省精神,参照浙江经验、结合西安实际,制定印发了河长制工作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构建了以渭河、昆明池等19个市级重点河湖为主的四级河长体系,设置各级河长3300余名、市级湖长20名。此外,创新工作管理模式,市公安局还为全市河流配备了258名市、区、镇三级警长,形成了“河长+警长”联合巡河护河西安新制度。

  (三)示范引领

  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工作以来,我们十分注重水生态示范工程建设意义,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每年选取一定数量、水生态改善效果好、具有代表性的河湖,列入全市十大民生工程,项目建成全市生态示范河湖工程,河长培养成全市示范河长,将其先进的建设理念、管理理念在全市推广,充分发挥这些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市水生态建设整体提升。

  经过不懈努力,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了社会一致好评,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华建敏,水利部部长陈雷等10余名省部级以上领导视察调研西安水生态建设工作,郑州、重庆、济南等10余个地市前来参观学习,对我市水生态建设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五、下一步打算

  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总目标,积极与国内外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科研院所及设计单位合作,深入贯彻生态治水理念,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整合水资源管理、防洪保安、给排水、生态保护、堤岸绿化等要素,推进渭河滩区综合整治、涝河渼陂湖水系生态修复等重点水生态工程建设,加快石川河、清河、零河、辋川河等自然河流综合治理步伐;做好氵皂河、太平河、漕运河、幸福渠等城市排水截污纳管及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全市28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努力将排污河建设成为生态河,确保2022年全面恢复“八水绕长安”盛景。

责任编辑:陈帅
相关新闻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454 业务联系:010-63205282 举报电话:010-6320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