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中国水利报:行问山水 绿动三秦——黄河流域陕西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寻之二
 
分享到:
2019-12-12

  □本报记者 王伟康 蔡瑶佳 刘艳芹

  冬日暖阳,凉风拂面,湖面野鸭追嬉,泛起圈圈波浪,岸上林草斑斓,观光人群往来如流。陕西省西安市汉城湖景区,正以优美的景色吸引着八方游客。

  这里曾是汉代长安城的漕运河道。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这里却成为污泥淤积、库水黑臭、污水横溢的生存“禁区”。

  西安市委、市政府狠下决心,2010年投入20亿元对汉城湖进行彻底整治。“现在这里已经是国家4A级景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今年接待游客已超过500万人次。”解说员介绍。

  汉城湖的精彩重生,是陕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山上保水 山脚拦泥

  破题乡村群众发展之困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20世纪80年代,一首《黄土高坡》风靡全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黄色印象”。

  数据显示,2000年,陕西省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3.75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66.8%,入黄泥沙超过8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持续恶化,不仅造成黄土高原地区群众生活长期贫困,而且严重制约黄河流域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陕西省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力度,2013年7月出台《陕西省水土保持条例》,在全国率先出台能源开发水土保持补偿机制,通过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坡耕地综合治理、小流域治理等项目,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同时,大规模建设淤地坝,堵住入河泥沙,增加粮田面积。

  在司马迁的故乡韩城市,花椒是观光旅游的必带特产,也是韩城的亮丽名片。韩城是全国最大的花椒生产和贸易基地,花椒种植不仅是当地农户致富增收的经济作物,也为韩城市水土保持发挥了重要作用。

  “过去种植小麦和玉米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现在家中25亩地都用来种植花椒,每亩年产花椒250至300斤。去年花椒就卖了30万元,收入实实在在地提高哩。”薛峰乡卫峰村村民贾新年谈起种植花椒带来的改变。

  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魏小抗介绍,近年来,陕西省大力推进水土保持与生态治理,全面实施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水土保持、渭河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三大重点工程”,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00平方公里,综合治理小流域200条,使全省绿色面积向北延伸了400公里。同时,加快水土保持示范园建设,共建成15个国家级示范园、49个省级示范园。水土流失面积由10.1万平方公里减少到8.27万平方公里。

  “宁种一亩沟,不种十亩坡。”“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在陕北,这些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充分印证了淤地坝的作用。

  “从1953年开始,绥德水保站开展淤地坝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在黄河中游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绥德水保站辛店试验场场长白平良说,黄土高原有着数百年的淤地坝建设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后快速发展。淤地坝作为既能拦截泥沙、保持水土,又能淤地造田、增产粮食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从源头上封堵了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在泥沙的汇集和通道处形成一道人工屏障,从而起到“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的作用。

  淤地坝建设使千百年的荒沟烂洼成为平坦的沃野良田。据了解,陕西省目前共建有淤地坝3.3万余座,累计拦泥59亿吨,淤成坝地90多万亩,促进退耕还林还草300万亩,年灌溉面积6万亩,增产粮食4亿公斤,带动养殖效益380万元。

  江河变身 农业转产

  筑起两岸群众幸福之路

  渭河,黄河第一大支流。浩荡奔流的渭河,横贯关中平原,养育着陕西省64%的人口,灌溉着两岸1400多万亩良田。

  行走在渭河岸上,防洪林蜿蜒葱绿,防洪石整齐堆放,防洪堤修缮一新,漫滩区的采藕工人忙个不停,堤坝上的健身群众络绎不绝。

  如今景美水丰的渭河也曾有“不堪回首”的过去: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类长期对渭河的依赖和掠夺式利用,饱经沧桑的渭河遍体鳞伤,不堪重负。沿渭人民曾一度这样描述渭河:“6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洗衣灌溉,80年代鱼虾不在,90年代水臭难耐。”

  2010年,陕西省委、省政府作出在“十二五”期间全线综合整治渭河的重大部署,通过加宽堤防、疏浚河道、整治河滩、水量调度、绿化治污、开发利用,实现渭河“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把渭河打造成关中防洪安澜的坚实屏障、堤路结合的滨河大道、清水悠悠的黄金水道、绿色环保的景观长廊、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

  2015年,渭河治理主体工程完工,建成堤防630公里、支流入渭口交通桥54座、支流蓄滞洪区5个和支流防倒灌工程3个、生态湿地及水面景观等15万亩。

  渭河城防段达到100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农防段达到30年一遇至50年一遇防洪标准,渭河下游南山支流治理采用疏堵有致的思路,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洪工程体系。堤顶硬化、滩区绿化、水面景观和生态公园建设,已成为老百姓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去处。连续实施两个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入黄断面年均水质提高到Ⅲ类,渭河水质显著提高。高新区、工业园区、高效农业区等低碳环保产业开始沿河布局,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及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渭南市华州区柳枝镇毕新社区紧邻着渭河大堤,由于渭河过去时常发生洪涝,河水出槽漫滩,庄稼只能保种不保收。经过大规模综合治理,沿渭群众享受到了渭河综合治理成果。渭南华阴市水务局总工程师丁胜利说:“现在周围群众经常到大堤上散步。过去的怕水、惧水,已变为现在的乐水、亲水。”

  在毕新社区库区移民产业示范园内,工人们正在忙着冲泥拔藕、装车启运。“过去在外打工,生活不便,开销较大,现在就在家门口上班,每小时按8到10元结算,工作时间自由,收入也不低呢。”已经55岁的采藕人秦兴甲是社区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而莲藕产业正在给他的生活带来改变。

  渭河水中矿物质含量高、温度适宜莲藕生长,毕新社区将莲藕种植作为脱贫产业,贫困户可以以产业扶持资金入股的形式入股。示范园作为三门峡库区移民产业扶持脱贫项目,依托渭河水资源,发展莲菜种植700亩、鱼莲混养300亩,并在园区内建设了农业灌溉水循环系统。

  “一到莲花开放的季节,整个示范园内都是观光的人。下一步我们会对产业园进行精细化打造,扩大莲藕种植面积,将园内打造成上林下藕,集果实采摘、垂钓于一体的生态观光旅游景区。”毕新社区第一书记张宇说。

  巧治污水 湿地重生

  点亮水生态文明新未来

  浐灞生态区位于西安市东北部,“八水绕长安”中浐河和灞河在这里相汇,陕西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的“灞柳风雪”就在此地。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振兴,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直排进浐河和灞河,古时“杨柳依依”的浐灞河变成了臭气熏天的“城市下水道”。2004年,西安市下决心治理浐灞河,正式设立生态型城市新区——西安浐灞生态区,按照“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建设”的发展思路,提出了“让河流休养生息,让生态流入城市”的发展理念,开始了大规模的河道治理以及生态建设。

  “我们在浐灞两河四岸建设功能性生态廊道,促进生物群落、水绿生物多样性融合。这样柔性治水的思路可以达到用生态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目的,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铲灞生态区管理委员会生态管理局韩波介绍。

  作为国家级生态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浐灞生态区目前拥有总面积超过1.5万亩的生态公园5个,河流湿地覆盖率15%,林地覆盖率18%。走进浐灞,如同走进一个会呼吸的生态大公园。

  “在单晶硅片的生产环节中,需要用大量的水进行喷淋冲洗操作,目前切片工厂用水单耗高达13.06吨每万片。在节水项目完成后,预计年可节约用水量35万吨,扣除各项成本及设备损耗后综合经济效益能够达到215万元每年。”位于浐灞生态区的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厂区负责人说。

  生态治水在推进,节水护水也毫不放松。浐灞生态区积极实施再生水利用体系,累计建成再生水管网约70公里,建成再生水取水栓20处,用于道路保洁、绿化养护取水;建成再生水自助洗车点6处,投放洗车设备14台,累计清洗车辆超过50万台,用户近百万人,备受广大市民青睐,成为再生水利用的新亮点。

  西安浐灞生态区的生态治水、科学节水经验,成为陕西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目前,通过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水景观打造,全省已建成国家水利风景区38个、省级水利风景区42个。

  紫薇湖湿地景观公园位于渭河西安城市段未央区段,在渭河生态区建设之前,这里曾是一片无序采砂形成的沙坑,如今这里堤路林结合,乔灌草搭配,四季常绿,水天相映,鸟语花香,是渭河西安段南堤观光路沿线六大景观之一。

  在紫薇湖项目建设中,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地势低的地方进行蓄水,改造成水面景观、微地形沙坡;地势高的地方不做大的变动,只是把直坎刷成缓坡,栽树绿化。2018年,紫薇湖新栽植樱花等景观树种500余株,形成长600米、宽5米的“樱花长廊”景观,放流锦鲤、锦鲫、鲢鱼等鱼种4万尾,通过生物净化水质方式,进一步改善紫薇湖水域生态环境。

  对于渭河的生态变化,经常带着学生到渭河杨凌生态湿地公园做实地教学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卜书海深有感触:“2009年,我们做过一次调查,当时鸟类大概是120种;今年我们又做了一个陕西渭河湿地鸟类的初步调查,发现鸟类240余种。”

  “千里最美家乡河,一方水域生态区”。目前,渭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河流生态公园,是关中平原上一条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文化河和致富河。 

  陕西省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创新治水思路,破解水旱矛盾,多举措调动全社会参与水治理,为黄河流域陕西段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生态屏障。

  而今的三秦大地,山川改色,江河变身,绿意浓浓,幸福满满。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9年12月12日

王伟康 蔡瑶佳 刘艳芹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司垓庭院里的幸福“创”
2019年黄河水文测报能力提升工作会召开
黄委与新疆水利厅签署《支持新疆水利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让东银铁路通向未来
黄委深入开展2019年“宪法宣传周”活动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