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中国水利报】山歌作伴 绿水长流
 
分享到:
2018-09-14
 

  □本报记者 岳虹

  “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哎——不怕滩险弯又多……”当熟悉的旋律响起,刘三姐红润俏丽的脸庞和她伴着青山绿水、翠竹依依,撑舟唱歌,缓缓驶近的场景便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

  歌中的“春江水”正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下枧河。她发源于桂西北九万大山,自北向南汇入柳江支流龙江。

  这里“水碧、竹翠、洞怪、峰奇”,气质可与“甲桂林”的阳朔比肩。风光俏丽,山歌悠扬,宛如一名十六七岁的壮族少女在水边,轻抚着柔亮黑发,望着,笑着,令人耳目一新。这是下枧河的独特魅力。

  2017年,在水利部水情教育中心和中国水利报社共同开展的首届“寻找最美家乡河”活动中,她荣誉获选。

  “水清清来山尖尖,壮家山歌唱千年;竹林也是三姐种,山歌也是三姐传。”谈起下枧河,必说刘三姐。相传在唐代,刘三姐在这里生活,她喜唱山歌,疾恶如仇,歌声传遍广西,也成为壮族“歌仙”。

  唐朝往事,已逾千年,但在宜州,刘三姐歌谣至今仍在传唱,并涌现出一代代“歌王”。人们唱家乡山水,唱生产劳动,唱天地人情。山歌,已不只是山歌,它蕴含了当地丰富的多民族文化。

  宜州人将这非物质文化遗产唱“活”了。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是万人山歌会,大家唱山歌,逛庙会,进行花车巡游、风情展演,场面热闹非凡。

  当然,下枧河除诞育文化之外,亦哺育民生。

  农耕时代,人们在河边砍伐竹子,做成竹笕安在房檐下或田间,引水灌溉,供人饮用。“枧”通“笕”,“下枧河”也是因此得名。“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半收。”千百年来,下枧河不停歇地浇灌着流域内8万亩良田,养育了沿岸20万百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沿河两岸群众在河道垒石筑坝引水灌田,还安装竹筒水车100多架引水灌溉。现在,宜州是国家商品粮的重要生产基地、甘蔗种植基地和桑蚕生产基地。人们还在河上拦坝蓄水,建起了拉关、白伟和洛东3座水电站,年发电量达2.82亿千瓦时,点亮宜州万家灯火。

  “河水是Ⅱ类水,想直接喝都没问题!”当地水利人说。

  这可难得了!Ⅱ类水主要是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等的水质标准。许多地区经历了“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阵痛,河流容纳了太多生活生产污水,以致发黑发臭,成了劣Ⅳ类水体。现如今,重还一池清水,需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才可逐步转好,很多地方只能达到Ⅴ类、Ⅳ类标准,满足一般农业用水和景观用水需求。而下枧河水,至今仍是宜州城区部分居民的饮用水水源。

  宜州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下枧河流域未曾有过密集的工厂,也没有密集的排污口和大烟囱。幸得于此,她依然保持着优良水质和宛如少女般的淳朴。

  宜州人将对山水自然的大爱和敬畏,通过村规民约的形式凝固下来,流传至今。

  刘三姐镇的一位村主任说,他小时候所学的村规中,就明文规定要保护河流环境,不准随意倾倒垃圾。“听我爷爷说,他小时候也是学着这些规矩长大的。”他说。

  早年,村规民约就是乡邻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代代流传,当地甚至专设了展览馆用以纪念和展示。

  而进入新时代,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日,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愈发重要。对于下枧河,是开发还是保护?宜州人水和谐的美景是否会遭终结?

  “保护天蓝、地绿、水净是谋发展、求超越所必须守住的‘底线’,我们坚决不走老路。要坚持绿色、环保、健康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脱贫攻坚。现在已进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时代。”宜州区副区长蒙润武说。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生态宜州”,无数关于生态护河的故事正在发生。

  宜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将山水田林湖作为整体,结合宜州水情实际,高起点编制宜州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案。涉及水资源监控、中小河流治理、污水处理、河湖景观及水生态修复及水利风景区建设等诸多项目,框算总投资16.52亿元。

  河长制的推行则实现了对生态保护的传承与升级。自2016年以来,宜州落实专项资金322万元,着力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紧编制“一河一策”方案。

  人们沿河修筑木头栈道,在为大家提供亲水空间的同时,也把下枧河装扮得更现代、更美丽。人们在河流沿岸开展综合整治,控制面源污染,修筑生态堤岸,在保护母亲河的同时,也让她旧貌换新颜。

  下枧河更是成为促进宜州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座宝库。宜州桑园面积和鲜茧产量已连续12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宜州也闯出了乡村旅游扶贫的新路子,目前拥有国家级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4家,年接待游客数突破300万人次。在48个贫困村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85个,带动1080户4194人脱贫。“有些靠经营民宿发家致富了呢!有些干得好的年收入近百万了!”当地村干部介绍。

  时代日新月异,刘三姐家门前的下枧河,既承载着千年历史,又沐浴着改革春风,焕发出新的光彩,为宜州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8年9月13日

岳虹
见习编辑:邓婉颖
相关新闻
 
广西南宁市水利工程竣工验收完成率达95%
广西南宁市联合开展河湖安全保护执法行动
广西南宁市完成625座水库安全鉴定
广西南宁市水利投资再创新高
建设船闸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2 举报电话:010-63205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