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陈旭斌:助力乡村振兴 打通农村水利“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 轩玮

  水利兴则农业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水利水电建设技术服务中心技术员、高级工程师陈旭斌认为,助力乡村振兴,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水利建设,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路宽了,水清了,生活变得更好了,农民笑起来了。”从事基层水利工作达20年的陈旭斌对近年农村的变化颇有感触。他介绍,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惠农强农富农政策的出台,农田水利工程体系逐步完善,农村供水条件显著提升,不少村户用上了安全的自来水,大多农村河道得到清理整治,美丽乡村正在逐步显现。“这是农民得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农村面貌改变最大的五年。”

  作为农业农村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农村水利建设目前仍然存在一些短板,需要继续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陈旭斌坦言,近年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大部分村都覆盖了,但从村修到农户门口还有一段距离,有的乡村就差这“一公里”,民生工程效果大打折扣。此外,部分地方对田间毛细渠、机耕路、小山塘的建设管理还不够重视;还有的地方喜欢“三面光”,渠道过度硬化,既不生态,也不符合农田农作物生产要求。

  “打通最后一公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要‘进村、入户、到田’”,陈旭斌建议应由中央主导、省市县镇各级财政及村集体分比例筹资,统筹大中小河流、干支渠及毛细渠的建设,同时要以村为基本单元,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确保自来水到户。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规划要接地气,不能简单套用城市那一套。”陈旭斌认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注重发动农民、依靠农民。他建议,从工程建设到运行管护,都要充分听取当地农民意见,让农民参与进来,发动农民和村集体组织履行好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的主体责任,确保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惠及老百姓。

  当前农田水利建设主体不一、项目名称多,比如小农水重点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综合开发和粮食增产等项目,分别由水利、国土等不同部门主导实施。“这些项目各有侧重主导,资金资源分散,有时又重复投入,难以形成合力。”陈旭斌建议,相关部门尽快贯彻落实或制订合理有效的涉农建设协调机制,遵循农田建设客观规律,整合有关部门资金。

  “要用项目来统筹资金,而不是按资金去安排项目”,揭阳市市长叶牛平为此出招。他认为,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服务,农田水利设施要进一步改革投资建设管理体制。“重工程而轻效益,这是导致‘最后一公里不通’的主要原因,所以要在水利工程投资建设方式和运行维护管理体制上加大改革力度。”此外,叶牛平认为,下一步还应加大对水文化的重视程度。“浓厚的水文化氛围,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让水文化基因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才会更美好,我们群众才会有更多的获得感,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和高品质的生活。”

 

  

轩玮
责任编辑:陈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