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金莲
冬日的会通河很寂静,但运河人家,小桥流水,柴门犬吠,更添几分江南小城的温婉。对于这条运河,山东省聊城市政协委员、临清市副市长、民盟临清总支主委周志雯有着浓浓的情结。
整治河道,为运河申遗打好基础
“会通河分为两部分水道:北道称元运河,南道称小运河。两部分河道总长8公里,沿河有钞关、鳌头矶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元运河是大运河现存最完整的元代河道,现在保留着原始的运河风貌和元明清及民国各个时期历史文化信息……”现在,周志雯的儿媳说起会通河来,同样是滔滔不绝。
6年前,会通河是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死河子”、临清的“龙须沟”。6年前,她还带领十几位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动员200多户违章建筑拆迁,正在为是否能如期申遗而焦虑。“临清号称‘运河名城’,如果申遗不成功,怎能再提这四个字?又该怎样向临清人民交代?我是在临清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申遗的机遇抓不住,就永远不会再有机会,我们这届领导将愧对职责、愧对父老,将永远会有负罪感。”周志雯说。
9个月的时间,她争取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资金6000余万元,带领住建、规划、水务、环卫、园林、文物、文广新等十几个单位的直接负责人“钉”在工地,6台挖土机、30余辆垃圾车昼夜不停,先后清运生活、建筑垃圾28.4万立方米,修建沿河道路16公里,立面改造1.83万平方米,种植乔灌木13万株,铺设排污管道近5000米,维修了月径桥、会通桥。在绿地设计中,利用乔灌草合理搭配,设置林荫小道和小型广场,修建厕所,完善指示标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供居民散步、游憩。
2014年6月22日,来自卡塔尔多哈的信息让她兴奋得彻夜难眠: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临清市会通河和两处景点位列其中,全市申遗“大考”圆满成功。
担任河长,对“责任田”了如指掌
在周志雯看来,申遗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运河文化博大精深,它养育了临清的一方水土,我们应该很好地珍惜它、利用它、发扬它,让它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源泉,成为临清永不凋谢的名片。”2015年,她在市党校为全市200多名党员干部做关于继承和发扬运河文化的报告,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遗产继续鼓与呼。
2018年,随着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全面开展,周志雯成为17名县级河长中的一员,又如愿以偿地当上了会通河河长,运河情结愈加深厚。周志雯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摞水利资料,现在提起会通河,她能准确地报出一大串数字:会通河全线跨河桥梁共有20座,穿河(堤)建筑物共12处,有拦河闸坝工程10处,11处入河排污口、排水口,主要为雨污排水口和生活污水排水口。这是她自我加压,在自己职责义务“清单”上列出的基本项目。“河长必须对自己的‘责任田’了如指掌,才能既挂帅又出征,推动河长制工作真正实现以上率下、高位推动。”周志雯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进入新时代,人们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新需求日益增长,治水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因此,针对会通河水体无法循环易形成黑臭水体的情况,周志雯督促市水务局分别于2018年3月、9月、11月三次调引漳卫河水近300万立方米,清除违章建筑2处,整治处理河道内违法活动7处,改善了两岸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作为聊城市政协委员,她针对大运河水污染防治、申遗后永续发展利用和大运河聊城段复航问题专门撰写提案。
真抓实干,兴水惠民是不变初衷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作为水利专业“外行人”,周志雯时时刻刻不忘学习,力求从专业角度看待水生态问题。
“中国水之行——海河行”专家莅临临清,周志雯紧抓这个专家把脉水环境、水生态的机会,聆听了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委会主任委员、《水利学报》主编程晓陶作的《利用城市水系综合治理适宜方案的评估与抉择》和中国创意研究院副院长纪川作的《运河文化与特色小镇建设》两个报告。周志雯说:“作为河长要重实干,多接地气,从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入手,围绕河湖管护治理目标,推动‘巡河’向‘治河’转变,推动‘突击’向‘常态’转变。兴水惠民应该是河长始终不变的初衷。”
周志雯习惯性地打开App巡河软件,再次巡视会通河。会通河水波荡漾,两岸和风徐徐,空气里满是春的气息。“如今巡河都已实现电子化、数据实时化、资料集中化。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每条江河、每座湖库都会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周志雯感叹。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9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