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届樱花节启动仪式现场,80位“樱花仙子”身着汉服,整齐排列。

水法宣传活动现场,淮安市民认真阅读水法宣传材料。
淮安河湖众多,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等镶嵌其中,大运河、里运河、古淮河等穿城而过,仿佛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城市”。也因如此,河湖安澜自古即为淮安人心中最深切的惦念。这座城市的水历史,倾注了淮安人民的智慧和心血,也由此形成了丰富延绵的水文化。
又逢春时,淮安市第7届水文化周活动在3月21日如期启动。来自中国水利报社、淮委治淮宣传中心、江苏省水利厅信息中心、《新华日报》等15家单位、媒体的记者相聚淮安,参与“媒体水利行”活动,并在“江苏水建杯”首届樱花节启动仪式和水法集中宣传活动中,见证了淮安市民对水的深情厚爱。
水利工程建设交汇古今
春风吹拂的上午,淮安春雨初歇。随市水利局机关党委书记于立忠的引领,记者们走访萧湖水系连通工程、大治河疏浚工程、里运河北门桥控制工程、张福河船闸工程、顺河洞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
萧湖水系,湖波浩渺,水境清远,记者们的亲水之情油然而生。“萧湖水系连通工程是淮安区水系连通及水生态整治工程之一,主要是将萧湖、勺湖和月湖进行水系连通,通过采取生态护坡、湖泊清淤、截污导流等手段,既达到水生态治理的目的,也营造了良好的水景观。”萧湖景区的工作人员介绍。
“目前,萧湖开发及水环境整治工程已基本完工,萧湖周边截污工程、萧湖泵站建设工程即将施工,工程完工后,萧湖景区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更好改善。”
北门桥是淮安建城史中的一处重要坐标,她看过清朝的运河渡船,看过冲天的抗日烽烟,也记载了自古至今的治水智慧。“北门桥控制工程是里运河防洪控制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淮安市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具备减轻城市防洪压力,改善交通状况的功能,同时,还可营造城市景观,凸显城市品位。”行走在历史中走来的里运河边,市水利局基建处的刘连建娓娓道来。据了解,工程于2014年3月25日开始施工,目前已全部完成。
北门桥沉静跨越于河面之上,车辆如梭,行人如流。如今,里运河已成为市民休闲的重要场所,“到了晚上,这里更热闹”。
一天下来,媒体记者们参观了5项工程。行程虽满,但淮安河湖承载的厚重内涵,让记者们兴致勃勃。有记者表示,自己是淮安人,通过这次活动了解了家乡的水利发展,感到特别自豪。
治水宣传处处关情
次日,淮安市气温骤降,但瑟瑟寒风没有减弱市民的热情。淮安樱花园中人头攒动,水文化周的重头戏——“江苏水建杯”首届樱花节启动仪式及水法集中宣传活动,在这里火热进行。
樱花正放。来自6所高校的80位“樱花仙子”,身着汉服,款款而至。本届樱花节的其他活动,群“樱”灿烂——摄影书法比赛、“樱”为有你——中小学生征文大赛等,也次第展开,展示着亮丽美景和水利风貌。
樱花园法治文化广场中是水法集中宣传活动。数十块展板诉说着水利工程建设、农村水利、防汛救灾、水利改革等一系列成果,生动地向市民们展示了淮安水利风采。很多市民表示,要不是这个活动,还不知道水利做了这么多工作。
宣传台前挤满了市民,记者们也只得站在外围,把相机高高举起。来自省水利学会、市水文局、水政监察大队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向市民分发多种多样的宣传材料。边分发,工作人员边嘱咐大家:“回家后要记得节水。”
除了上述活动,本届水文化周还包括“巡回宣讲”“社会各界看水利”“老照片征集”等16项活动。从中,记者可以深切感受到淮安水利发展的新面貌、浓厚的水文化气息,以及淮安人对水的深情。正如市水利局局长尤其中所言,水文化周活动,是对淮安水文化的美好传承和弘扬。
(撰稿:本报记者 张焱 马加 郭纯 李攀 通讯员 曾庆祝 摄影:本报记者 李攀)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7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