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奔涌 方显行家本色——长江干堤应急除险及时得力
 

  7月3日,长江武汉关,水位突破27.30米警戒线,并继续上涨。

  位于长江干堤武青堤约240米处的倒口湖,发生7处涌水,最大涌水口直径达10厘米——这是今年入汛以来武汉两江干堤发生的最大险情!

  随着上游水位持续攀高,大量涌水翻沙将使堤防、水闸地基土壤遭破坏,孔道扩大。若不及时处理,将导致基土被掏空,造成决堤,后果不堪设想!

  危急时刻,长江防总当机立断,于7月6日晚紧急抽调14名技术骨干,成立长江干堤险情隐患技术分析组。7日凌晨,技术组全员集结。长江防总办要求技术组第一时间对险情进行分析研判,研究出险原因,提出处置方案。

  险情容不得丝毫懈怠。技术组成员全面收集各方资料,将险情位置、河道与洪水概况、地质条件、工程建设情况与现状、历史险情与处置情况、本次险情产生及其演变过程等,摸清摸透,了然于胸。

  经过几轮缜密分析和紧急研判,两日之后,《武汉长江干堤武青堤倒口湖堤段险情技术分析报告》形成。报告第一时间送达湖北省防指,同时报送国家防总,得到了水利部的充分肯定。该报告为成功处置此次险情提供了及时而准确的技术指导。

  然而,洪水并没有给水利人片刻喘息的机会。不到一周,技术组连续作战,完成了5处大的险情分析,为地方及时除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7月4日,湖北阳新长江干堤海口堤段多处出现管涌险情。作为长江防总办派遣的湖北专家组组长,饶锡保第一时间率队赶赴现场。

  “管涌群距干堤220米,一字排开,十分有规律。我们当即判断这是施工勘探封孔缺陷,立即提出在管涌周围填筑围堰,并由下至上铺筑中粗沙、瓜米石、碎石各30厘米厚的反滤措施。”谈起处置险情的场景,饶锡保虽然脸上写着疲惫,但眼神中满是光芒。

  十多个昼夜的连续奋战,第一时间开具除险“处方”,长江委派出了70余个专家组。 “长江委专家来了!”也成为抗洪救灾一线令人激动的声音。

  “一线专家现场描述的险情演变情况、抢险条件,提供的即时影像资料,甚至是所在位置的地理坐标,都和后方技术组形成良好对接。”长江防总办副主任、长江委防办主任陈敏告诉记者,前后方专家统筹协作,大大提高了除险效率和准确率。

  “今年是长江干流堤防加固后,第一次全面经受大洪水的考验。总体来看,干堤的防洪能力有明显提升。”陈敏告诉记者,截至7月16日,长江中下游干堤出现险情45处,不到1998年的0.6%。这得益于1998年以来大规模的堤防建设。

  1998年后,国家全面启动长江干堤加固工程,仅1999年对长江干堤的投资,就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后所有投资的总和。

  “目前,长江中下游干堤均已达到防御1954年实际洪水水位标准,形成了3900公里的‘钢铁长城’,”陈敏表示,“但这并不意味着长江干流防洪工作可以高枕无忧。”

  汛期尚未结束,御洪不容懈怠。专家组还在一线连续奋战,分析组仍在后方挑灯夜战,水利人用勇气和智慧践行使命,用责任和忠诚彰显本色,只为国家赋予的重托和老百姓殷切期盼的眼神——永保安澜。

  (本报采访组:赵建平 段玲玲 李竹音 乔正权 杨莹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6年8月11日

本报采访组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