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黄峰 通讯员 林渊)“嘿!高高举呀,嘿!重重砸呀,嘿!别打歪呀……”
6月5日,黄河大堤像个火炉,白花花的太阳把大地烤得发烫,连空气也是热烘烘的。2015年河南黄河防汛抢险演练在新乡原阳武庄控导工程如期上演,高亢有力的黄河号子如同战斗时的呐喊声回响在这昔日的官渡古战场上。
油锤双人打桩及手硪打桩、人工柳石搂厢、人工捆抛柳石枕……一项项传统防汛技能在这里一一展现。
据河南黄河河务局防办主任王松鹤介绍,2015年河南黄河防汛抢险演练及技能竞赛,是传统和现代抢险技术相结合的一次演练,也是防汛抢险技术培训的一次检阅,更为今年河南黄河防汛抢险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加这次抢险演练及技能竞赛的是从豫西、焦作、郑州、开封、濮阳、新乡黄河专业机动抢险队中精心挑选的青年骨干,这6支专业机动抢险队,每队30人,共计180名队员。演练中,指挥人员沉着应对,科学指挥,抢险队员奋勇争先,克难攻坚,使演练的每一个项目都做到紧张有序、迅速快捷。
记者走到演练参与人数最多的集体项目——人工捆抛柳石枕现场。
人工捆抛柳石枕是黄河抢险最常用、也较为有效的一种抢险方法,不受场地等条件限制,只在出险部位捆抛即可,主要用于抗击水流直接冲刷坝岸土体,避免坝岸或滩岸坍塌等险情的发生发展,也可用柳石枕护胎、护根等,能迅速遏制险情发展,确保工程安全。
记者在现场看到,每队17名抢险队员先一起拉着铅丝绳,再由5~6人均匀地站位于捆柳石枕位置的外侧,平整场地、铺设垫桩、布放束腰绳后,将柳料根梢搭接相压,之后摆放石块,用柳料铺设盖顶,绳子对拉系紧,枝枝杈杈修整干净。评委检查之后,随着领队一声令下,所有人员手握垫桩向上掀起,将柳石枕体平衡滚落入出险部位,动作娴熟有序,一气呵成。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而河南黄河河段正处在这“豆腐腰”的区位,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在新中国成立之前250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00余次,三分之二发生在河南;26次改道,20次发生在河南。作为黄河防汛职工,必须拥有过硬的防汛抢险技术,方能确保黄河安澜。
以练为战,激战正酣。针对日益复杂的黄河防汛抢险形势,全体参演队员瞄准实战,克服困难,协同作战,体现出精湛的专业素养和过硬的工作作风。
在一旁观看防汛演练的新乡市政协副主席朱云卿感叹道:“这是我第一次在现场看防汛技能演练,感到非常振奋。有这些抢险队员在,我对今年新乡市的防汛工作放心多了!”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5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