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加速澄清池 刘建华/摄
□本报特约记者 王满仓 通讯员 马宁
入伏以来,北京炎热的天气令城区的供水量不断增加,最热的7月13日已达到了333万立方米每日,又创历史新高。
而早在5月25日,北京最高气温就曾达35℃,城区日供水量首次突破300万立方米,达到310.6万立方米。面对今年早早就热起来的天气和不断增加的用水需求,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宣布:与往年相比,北京城区今年提前10天进入供水高峰期。目前城区日供水能力为370万立方米,可确保城区夏季高峰期用水无忧。
为了保障京城百姓的安全用水,市自来水集团制定高峰期供水方案,科学管理,增能挖潜,满足市民炎热天气的用水需求。
确保城区夏季高峰期用水无忧
2015年,北京城区市政供水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南水北调水源进京后,自备井置换工程推进不断加快,每日新增用水量2万立方米。在夏季气温迅速攀升的作用下,城区最高单日供水量也呈上升趋势。
为确保夏季供水高峰期平稳度过,市自来水集团围绕“水质安全,增能挖潜,管控强基,创新发展”的方针思路,特别制定了高峰时期供水预案,采取6项保障措施,满足市民炎热天气的供水需求。
制定科学合理的供水调度方案。市自来水集团供水运行调度中心随时掌握天气变化,加强需水量分析和预测,实行水量及供水趋势每日会商制度。通过市区管网测压点,全面实时监控压力变化,充分利用水厂调蓄补峰能力,确保中心压力合格、地区压力均衡。
逐步调整“南水”使用量,优化供水管网运行。市自来水集团根据高峰期用水量情况调整“南水”的取用量,达到170万立方米每日。
做好供水设施设备检修,确保水厂供水能力的发挥。市自来水集团已先后完成机泵大修、中修,电器设备检修,清水池刷洗等481项迎高峰计划,及时消除供水设施设备的安全隐患,使水厂设施设备处于最佳运行状态,确保高日供水峰值出现时,水厂设备设施能够安全运行。
严格落实水质三级检验制度,从源头到龙头全过程进行水质监控。如今北京的城市供水面临着水源多样化、水质复杂化的形势,市自来水集团坚持“水质是生命”的质量观,通过水质监测中心、水厂化验室、水厂运行班组三级检验制度,加强对原水、出厂水、管网终端用户水全过程的水质监测,及时分析水质数据,加强水质变化趋势预测,做好应对准备;同时,建立全过程水质在线监测体系,快速、准确掌握水质变化情况,确保城市供水安全。
加强供水管网监控,提高应对供水管网突发事故的能力。利用“电子眼”(管网漏失监测仪)加强对市中心区主要道路、重点地区、重点单位的动态监测。同时,对供水管线进行不间断巡视,监控施工地等重点目标,强化抢修队伍,抢修单位24小时值班和备勤。此外,集团96116客服中心24小时开通,随时为用户提供报修、咨询、投诉、举报等各项服务。
提升集团所属郊区供水保障水平。所属郊区9家自来水公司根据各自区域的供水能力、高峰供水形势、调度措施等,制定科学的高峰供水保障方案。
建设现代化水厂
大幅度增加供水能力
当2014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北京市通水后,面对每年进京的10.5亿立方米“南水”,市自来水集团成竹在胸,早已建设诸多现代化水厂,大幅度提升了收水与供水能力。
首批接纳“南水”的水厂共有6座:第三水厂、第九水厂、田村山净水厂、郭公庄水厂、长辛店水厂、门头沟城子水厂。为接纳“南水”而新建的大型现代化水厂郭公庄水厂(一期)正式通水后,初期每天能有20万立方米“南水”进入千家万户。水厂处理原水量将逐步增加,日供水能力最终达到50万立方米每日,使城区总日供水能力从322万立方米增加到372万立方米。2014年6月30日,田村山净水厂超滤膜处理车间投入使用,北京城区增加日供水应急能力4万立方米,这也是在郭公庄水厂5月底具备10万立方米每日调蓄能力后,集团应对北京城区夏日供水高峰的一项重要举措。紧随其后,门头沟城子水厂改扩建工程告捷,新增日供水能力4.3万立方米,日供水总能力达8.6万立方米,为首都供水再立新功。
为提高供水管网对“南水”的适应性,市自来水集团还对中心城区供水管网实施了大规模消隐改造,2010年至今共完成供水管网改造2000余公里,让南北两水更好地结合。
走科技节水之路
实施管网精细化管理
市自来水集团坚持走科技节水之路,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供水集团也是节水集团”的要求,坚持科技创新,全面实施管网精细化管理,在已建成132个独立计量区的基础上,2015年将在城区新建150个独立计量区(DMA),使独立计量区总数达到282个。集团独立计量区的应用规模在国内同行业中已走在前列。
近年,在保证满足供水需求的前提下,市自来水集团应用管网压力控制技术,通过“分区调度、区域控压、小区计量”的管网精细化管理措施,取得了良好节水成效。据统计,通过加强管网精细化管理,每年可节水3600万立方米。
“南水”进京后,市自来水集团在原有的水厂运转班组、水厂化验室、水质监测中心三级水质检测制度,以及在线监测、生物监测、实验室定期监测等手段的基础上,建立了从源头到管网用户终端的全过程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形成了更加完善、更加科学的首都供水水质安全保障体系。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5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