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山市昌宁县五甲坡小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本报记者 滕红真/摄)
□本报通讯员 张锐 记者 师晓莹
盛夏,洱海边的云南省大理市古生生态清洁小流域,草长莺飞。昔日污水直排洱海的村庄,整洁的石板路在街巷延伸,污水横流的现象已消失不见。
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的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党独箐小流域,环绕山间的柑橘林已是果满枝头,染绿了整个河谷。
在古生生态清洁小流域,进行雨污分流、湿地建设、河道治理、村容村貌整治;党独箐小流域,建水池,种柑橘,植水保林,这些都是云南省近年来全力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让一处处水土流失区变成美丽山川的缩影。在环境改善的同时,当地农户的收入也是节节高升,水土保持不仅保了好环境,更是保了民众的好生活。
云南省近年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创新治理模式,下大力气实施坡耕地、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仅2016年就投入水土保持资金2.62亿元,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 720平方公里,一片片水土流失严重的“贫瘠之地”重现山清水秀、林茂粮丰的景象。
坐拥旖旎自然风光的云南省有着山多谷深的特殊地理、地貌特征,这也给水土保持工作带来了巨大难题。云南省为此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水土保持,多措并举,坚持不懈防治水土流失。一方面,加快实施生态修复、坡耕地综合治理、重点小流域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等水土保持工程,在建设中积极探索创新水土流失防治模式,形成以小流域为单元,从坡到沟,从山脚到山顶,从上游到下游的山水林田路综合防治体系;另一方面,转变防治思路,由以人工治理为主向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10年间,云南省累计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9 000多条,兴建谷坊、拦沙坝1.78万座,兴建小型蓄水保土工程52.05万座,修筑梯田6 600余平方公里,造林种草2.27万平方公里,种植经济果木林1.16万平方公里,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11万平方公里,减少土壤流失量3.9亿吨,累计实施生态修复5.55万平方公里。
由云南省水科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进行的最新水土流失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云南省水土流失面积较10年前减少了29 534.04平方公里,减少22%;水土流失面积由占全省面积的35%,下降到27.33%;年均土壤侵蚀量由5.1亿吨,下降到4.8亿吨。大批昔日的水土流失区成为了如今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屏障。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7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