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建国
甘肃省玉门市认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紧盯“控总量、提效率、管排污”三个重点,扼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推动了水资源管理上台阶、上水平。
控总量,拧紧用水阀门。玉门市严格落实“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实时监督,将用水计划逐级分解到各取用水单位,严防超过总量红线。
农业和农村非经营用水分配到乡镇,再由乡镇分解到各村或用水者协会,非农业用水以取用水户为单位进行分配。对公共供水管网用水计划进行再分解,依据用水定额和取用水实际情况,核定用水量,每年年底审核下达下年度用水计划,确保全市用水总量不突破上级下达的指标。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实行“年计划、月调度、季考核”,不定期检查用水计划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计划执行到位。
提高效率,遏制用水浪费。玉门市把工业节水与农业节水作为节水的主攻方向。
在工业节水方面,将用水量在100万立方米以上的5家企业申报为省级重点用水企业,将年用水量在30万立方米以上的9家企业申报为市级重点用水企业,采取用水监督、计量等举措促进工业企业节约用水。扎实开展节水基础管理推进行动,重点组织聚馨麦芽、莫高麦芽等4家重点企业开展水平衡测试,规范企业水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对全市52家规模以上企业用水情况进行重点监测,用水实行定额管理,由粗放型用水向精细化用水转变。
在农业节水方面,玉门市扎实推进续建配套与节水挖潜、末级渠系改造建设,推行“百亩实测、千亩示范、万亩推广”常规节水示范区建设。在昌马、花海两个灌区斗口以上取水口设置330个计量点,并安装自动测报水量计量设施,精细化管理末级渠系用水。同时,加快实施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高效节水等项目。制度节水和工程节水双管齐下,促进“源头节水”向“田间节水”转变。全市高效节水面积从2012年的2.42万亩发展到2015年年底的35.39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1提高到0.56,农业灌溉用水量从2013年的4.98亿立方米下降到2016年的4.27亿立方米。
管排污,强化水源保护。玉门市先后编制完成《玉门市城区供水水源及水源保护区规划报告》《玉门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技术报告》《玉门市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开展乡镇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工作,共划分供水人口在1000人以下的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36处,划定重点保护区34个。制定《玉门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设置及保护工程工作方案》,划定全市水质达标二级水功能保护区3个,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投资112.13万元建成水质检测中心,专门配备水质检测车,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玉门市先后完成城区饮用水水源地共3期28个项目的水质监测工作,并联合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全市12个乡镇22个监测点位进行水质检测,确保各项指标达到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要求。水务、环保、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对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排查,重点开展取水许可、河道采砂许可、入河排污口审批等制度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严厉查处违法排污行为,为全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的用水环境。
玉门市在紧盯“控总量、提效率、管排污”三个重点的同时,通过“定额控制、总量包干、节约交易、超用加价”的方式,明晰用水户初始水权,推动群众用水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水权资产”意识不断增强。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7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