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讲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

党员们在井冈山大井接受教育

党员们在井冈山走当年红军挑粮小道

向井冈山革命烈士敬献花圈

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重温入党誓词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前夕,山东黄河勘测设计研究院组织党员干部,去革命摇蓝井冈山和毛泽东故乡韶山接受教育。48名党员干部,4天时间里,在课堂和现场,听井冈山干部管理学院黄仲芳、汪建新等教授讲课,进革命博物馆,上黄洋界,去大井毛泽东、朱德等伟人旧居群,听小井红军医院伤员们的壮烈故事,重走朱毛挑粮小道,观看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一路走下来,党员干部们深刻意识到,为什么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为什么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从这里燃遍全国?为什么井冈山老百姓第一个喊出“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为什么又称井冈山是“天下第一山”?原来这里有“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家”,也将永远是共产党人的“老家”。
(一)
6月12日,星期六,乘上济南开往深圳的列车。半个白天一夜火车,次日5时到达吉安。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肃穆无声,一队队前来的人群,仰望革命烈士纪念堂拾级而上。井冈山干部学院欧阳慧老师为学员们举行开班仪式。大家进入纪念堂瞻仰大厅,向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死难的烈士敬献花圈,集体向英烈们行三鞠躬礼。在优秀讲解员汤小琴的引领下登高二百多米,瞻仰了烈士陵园。
瞻仰大厅汉白玉墙面“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大字是毛泽东为革命烈士题写的。玻璃柜内存放着井冈山革命烈士的名册。大厅内放置了许多花圈,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井冈山时向烈士们敬献的,有社会团体及旅游观光团敬献留下来的。瞻仰大厅左侧展出的是建国后去世的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领导人挂像。右侧陈列的是建国前牺牲的革命先烈,他们都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的老红军、老干部。吊唁大厅四周墙面镌刻的是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的烈士英名,共有15744位。据说无名烈士还有好几万。厅中汉白玉无字碑安放在正上方,是为纪念无名先烈的。
山东黄河勘测设计研究院的党员们,在党总支书记、院长谢军带领下,面对鲜红的党旗,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宣誓,这是面对革命先烈,重述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沿纪念堂左侧石阶上去,大家瞻仰了井冈山碑林。碑林采用江南园林建筑风格,依山就势,配以亭、台、楼、阁,十分典雅庄严。130多块精湛的书法碑刻,热情讴歌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和英雄业绩。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陵园最高处,远看像火焰,寓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近看如林立的钢枪,寓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之意。碑座上镌有一组反映井冈山斗争的汉白玉浮雕。来到井冈山雕塑园,据说这是全国第一座以革命历史人物群像为题材的雕塑园。园内塑造了十九尊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共井冈山前委、红四军军委、湘赣边界特委的主要领导和著名人士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王佐、袁文才、贺子珍等人的光辉形象。这十九尊雕像分别以青铜、汉白玉、花岗岩为材料,形象地再现了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一代先驱的英雄气概和战将风采。
(二)
6月13日,设计院的党员们穿上井冈山时期的红军服,俨然像换了一个人似的。领到红军服,爱不释手。一颗红星头上戴,两面红旗挂两边。扎上武装带,扣紧风纪扣,整理军容,争相照相。他们以红军为光荣,以红军为自豪,一行一动记着自己是红军,体味着红军“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像当年“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那样热爱红军。
上午9时许,设计院的“红军”列队站立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下,听取熊兵老师讲课。黄洋界哨口是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五大哨口之一。哨口扼守湖南酃县、江西宁冈上井冈山的要隘。1928年8月30日,湘赣两省敌军乘红军主力下山未归之际,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会剿”。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用擂木、滚石、竹钉等,打退了敌人四个团的多次进攻。打到傍晚,红军的子弹所剩无几。眼看太阳西沉,红军战士才从茨坪军械修理厂,把刚刚修好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拉上黄洋界。仅有的三发炮弹只响了一发,正好落在山下的敌军指挥所里炸开了花。顿时,号角声、鞭炮声、敲打脸盆声、枪弹声汇成一片,声震四野。吓破了胆的敌军,以为红军主力返回了井冈山,趁夜色仓皇逃遁。黄洋界战斗的胜利,为红4军主力回师井冈山,打破国民党军对井冈山的第二次“会剿”创造了条件。当年毛泽东欣然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一词,词中“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成为广为传诵的佳句。
从黄洋界哨口西下,有一条当年毛泽东、朱德与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小道。红军会师井冈山后,山上人口大增,对于“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的井冈山红军驻地,粮食成为大问题。只有从附近宁冈、永新、遂川三县挑粮上山,才能解决粮食问题。1928年12月,红军掀起了挑粮运动。从宁冈大陇等地到茨坪大小五井,往返百余里,途经陡峭山路,负重下山上山,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当时作为最高领导人的毛泽东和朱德,在公务繁忙的情况下,拿起扁担,和战士一起挑粮。
从黄洋界哨口,重走当年“朱毛挑粮小道”,是可以沿小道往山下走的,但是,那难能感受当年红军挑粮的艰辛和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设计院的“红军”们乘车来到山脚下,从源头村起登,一路爬坡走挑粮小道。
为了体验当年红军革命的艰辛,教学课程专门安排了重走“朱毛挑粮小道”实践课,攀登里程为3.1千米。其实,原来的红军挑粮小道有多条,长度和难度,远不至于这些。
6月的井冈山,重峦叠嶂,满目滴翠。带上水,带上竹杖,旗手在前,大家在山脚下合影后,10点半,随着一声令下,沿小道体验活动便开始了。小道很窄,蜿蜒曲折,一路上坡。开始速度很快,大约登到三分之一高度,攀登的速度自然慢了下来。昨晚一夜雨,小道路滑,林里闷热,没多功夫就一个个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热渴难忍,全身像淋过一样。有的喘不过气来,有的脸色煞白,有的小腿抽筋。设计院的党员们平时没有这种攀登强度的锻炼,也缺乏登山的常识。“当年的红军饿着肚子,挑着粮走这条路,我们空着身走这点儿路,这是怎么了?”不少同志在攀登的过程中一声声地问自己。
“啊呀勒,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勒,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指头……”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嗨啰嗨;挖野菜那个也当粮啰,嗨啰嗨;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嗨罗嗨;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嗨啰嗨……”
筋疲力尽的人们,一个个咬牙攀登,顾不上知道是谁在唱。但是,这歌声,从红军挑粮小道里传出,回荡在翠绿的竹林里,确实清亮动听,一些难以坚持的队员产生了信心和勇气,好多人加快了攀登的步伐,还有的也跟着唱了起来。原来歌声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他们一步步地攀登着,一路顽强地坚持、坚持、再坚持,最终到达了海拔1343米的黄洋界山顶。尽管队伍里有72岁的老党员,但也没有一个人掉队。
(三)
井冈山是每一个中国人心目中的圣地。这几天,在井冈山学习受教育,设计院的党员们沉浸在一种历史的气氛中,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他们耳闻目睹,被感染,在思考:一个人、一支队伍、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远大而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柱,就缺失了支撑其奋发向上、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信念和理想,比黄金还要贵重,比岁月还要恒久。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正是井冈山军民坚持斗争、夺取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
当年的中国共产党人、工农红军之所以能粉碎敌人的军事“会剿”和经济封锁,在物资极端缺乏、没吃没穿、伤员无药医的万难情况下,红军常常吃的是粗糙的红米、缺油少盐的南瓜和野菜。寒冷的冬天,许多红军战士还穿着单衣。晚上战士们没床铺和棉被,只能以门板当床,稻草作被。还唱出了“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的乐观歌谣。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还抱着乐观的革命态度?这就是理想和信念。
在这片厚重的红色土地上,长眠着井冈山斗争时期“六县一山”牺牲的4.8万名革命烈士,其中,无名烈士就有3.2万多人。两年零四个月的井冈山斗争,平均每天3仗,56人牺牲。在无名烈士中,有的还是未成年的孩子。
井冈山的军民,为了革命理想,坚守必胜信念,英勇顽强,不怕牺牲。
红二十八团三营营长萧劲在龙源口战斗中被敌弹击穿腹部,他忍着剧痛自己把肠子塞回腹内继续带领战士冲锋,夺回高地后英勇牺牲;
遂川西庄乡苏赤卫队长曾宝华夫妻,为了保护乡苏维埃的红色印章,面对刽子手英勇不屈,最后和幼子一家三口被残忍杀害;
莲花县县委书记刘仁堪,在敌人酷刑面前视死如归,被敌人割去了舌头,他用自己的鲜血,在地上写下了“革命成功万岁”六个大字……
斗争形势最艰苦的时期,红军伤员连起码的消毒药物也没有,只能用盐水清洗伤口,后来连盐也十分紧缺,又改用石灰水、茶叶水“消毒”。当时给伤病员动手术,根本找不到医用手术刀,有时就拿起菜刀、剃刀甚至梭镖,在火上烤一烤,开水中煮一煮,动完手术敷点中草药。“当时没有麻药,就把伤员五花大绑,一场手术下来,很多人疼得昏死过去。”这些惨不忍睹的情节,无不让人动容。
一路走来,设计院的党员们在英雄的井冈山,在烈士的墓傍,在燃起革命火炬的地方。一种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永远也难以忘记“革命的摇篮”。是什么力量支撑着革命先烈在艰苦卓绝的岁月矢志不渝、忘我坚守?是什么力量激励着革命先烈把生死置之度外,直至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如果没有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岂能有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
井冈山红军金戈铁马的铿锵,硝烟弥漫的战场,血雨腥风的残酷。也许只有亲历井冈山,才能透彻理解“信念”、“奉献”、“敢闯”等词语的真正含义;也许只有静心聆听井冈山感天动地的故事,才会产生更多的思想震撼和灵魂的升华。
“三湾改编”、“大井练兵”、“井冈山会师”、“黄洋界保卫战”……“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支部建在连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游击战术十六字诀”……井冈山的厚重、丰富与博大前无来者,生动展现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的伟大革命实践。
短短的学习培训结束了,但这次学习,给设计院的党员们,尤其是年轻党员的教育远没有结束。为什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什么去艰苦革命根据地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老百姓在井冈山第一个喊出了“共产党万岁”的口号?为什么红军队伍能以少胜多……井冈山给后人的启迪太多太多。
井冈山的精神是珍贵的、永恒的,她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传家宝,只有亲历了井冈山的人,才能体味出这里的丰厚、博大、无上与高纯度。井冈山给设计院党员们的启示才刚刚开始。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1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