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朝:为保障农村供水水质提供技术路线


2008-03-21

  解决农村供水水质问题,是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主要任务。为保障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安全,笔者认为作为水利科研人员要及时提供主要技术路线。

 

  第一,合理选择供水水源,加强水源保护。做好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优质水源优先用于生活饮用,如果当地没有合适水源,可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结合建设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的供水工程选择水源。要进行水源水质化验,尽可能选择水质良好、净化难度低、便于卫生防护、符合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要求的水源。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的要求,对已有工程和规划工程的饮水水源进行保护。根据水源类型划定保护区,治理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立标志牌,保护区内严禁存在可能影响水源安全的污染源和任何活动。水源保护区应征得相关部门的认可,对建保护区造成的农民经济损失,要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

 

  第二,合理选择工程型式。小型分散的供水工程,管理人员多数为当地村民,缺乏相关专业基础知识,难于做到严格的水质管理。因此,要因地制宜,与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尽可能规划建设适度规模的集中供水工程,或利用城镇水厂向周边农村管网延伸供水,以实现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村镇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供水,进一步提高村镇供水质量和保证率,缩小城乡差别。

 

  第三,合理选择水质净化技术。符合水源水质标准的原水,采取常规水处理措施,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颗粒。如规模较小的水厂,采用体积小、占地少、一次性投资较低的一体化净水器或组合式净水装置。还有如超滤膜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质和微生物,适合于地下水、山泉水等良好水源水的净化。

 

  第四,加强供水消毒。生活饮用水必须消毒,其目的是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以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传染病蔓延。消毒措施,根据供水方式、供水水质、供水规模等工程具体情况和消毒剂供应等情况确定。目前集中供水工程采用较多的消毒方式,包括二氧化氯、次氯酸钠、臭氧、紫外线、三氯异氰尿酸等。

 

  第五,加强水质检测。利用卫生等部门已有的监测能力,完善水质监测体系,建立健全水质监测网络。集中供水工程,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和《村镇供水单位资质标准》(SL308)的要求,对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进行检验。规模较大的供水工程,设化验室,配备相应的水质检测设备;规模较小的供水工程,配备自动检测设备或简易检验设备,或委托具有生活饮用水化验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

 

  (作者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3月20日 

作者:刘文朝
SRC-126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