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水利发展 促进民生改善
水利部副部长 胡四一
(2008年3月21日)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座谈会,纪念第十六届“世界水日”和第二十一届“中国水周”。今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涉水卫生”,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是“发展水利,改善民生”。这充分反映了国际社会对水与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广泛关注,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对解决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的高度重视。
民生问题,是我们党始终高度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绘就了人民美好生活的新蓝图。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纵观整个水利史,就是人类改善生存生活环境,发展经济社会的历史。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文明史上,始终把除水害、兴水利作为治国安邦、造福民生的根本。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水利发展的政策措施,对防汛抗旱、饮水安全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农田水利建设、水库移民安置和扶持等涉及民生的水利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加快解决,城乡居民从水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水利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基础作用显著增强。
一是有效减轻水旱灾害损失,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些年来,我国极端气候事件和由此带来的水旱灾害呈现强度增加、频率增多、影响增大的趋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预测预报,依法有序防控,科学调度决策,充分利用多年建立起来的防洪减灾体系,取得了防汛抗旱的全面胜利。上届政府五年里,我国防洪减灾共减淹耕地1.64亿亩,减少受灾人口9748万人,减免经济损失4213亿元,平均每年死亡人口较上世纪90年代平均水平降低61.9%;平均每年抗旱挽回粮食损失4792万吨,解决2673万城乡人口、2001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防汛抗旱为经济稳定发展、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安全保障。
二是基本结束了我国农村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城乡饮水安全保障工作进入新阶段。党和政府历来把解决人民群众饮水问题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上届政府期间,中央安排投资189亿元,地方配套和群众投资筹劳182亿元,共解决了974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基本结束了我国农村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农村饮水工作已经进入了保障饮水安全新的历史阶段。与此同时,高度重视城市饮水安全,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2006~2020)》,加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范水资源监测、用水计量与统计工作,公布第一批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并有效应对了松花江水污染和太湖蓝藻暴发等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城市居民的饮水威胁。
三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实施,大中型水库病险率明显下降。上届政府期间,中央投资197亿元,开展了规模空前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全国有2817座病险水库(其中大型107座,中型802座,小型1908座)摘掉了病险的“帽子”,大型水库的病险率已由1999年底的42%下降到14%,中型水库病险率由41%下降到25%,1.46亿人口、1.32亿亩耕地基本解除了水库病险带来的威胁。
四是灌区改造和农田水利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步伐,上届政府期间,中央投入88亿元,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84亿元,对347个大型灌区、117个中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推进300多个县级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建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85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744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9亿公斤,新增节水能力122亿立方米,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是集中力量建成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水利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上届政府期间,全国水利建设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87亿元,其中,中央水利建设投资为1516.9亿元,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全国年供水能力已增加到6591亿立方米,水利对经济社会的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在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突飞猛进的同时,高度重视移民安置和扶持,修订了《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前期补偿补助标准大幅提高,后期扶持力度明显加强。
六是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得到明显提高。在不断提高水资源供给能力的同时,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发布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形成了国家、流域和省区层面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体系。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全面实施水资源论证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上遏制盲目兴建高耗水、高污染项目。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张掖、绵阳、大连试点取得了基本经验,发挥了示范作用,全国试点达42个、省级试点100余个。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我国的用水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2003~2006年期间,全国万元GDP用水量从448立方米下降到272立方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4左右提高到0.4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222立方米降低到149立方米,全国用水总量年均增幅不足1%,用水总量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七是水土资源保护得到明显加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加强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保护,对1407条河流、253个湖泊和水库的水域进行了水功能区划,基本完成了流域重点水域纳污能力核定;开展了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和排污监测,26个省级行政区完成了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组织开展全国地下水功能区划定工作,启动地下水保护专项行动;开展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试点工作。加快水土流失治理,五年来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23.37万平方公里,封禁修复65万平方公里,其中35万平方公里的生态得到初步恢复,减少水土流失面积4万平方公里。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实现了黄河连续8年不断流,黑河、塔里木河等生态脆弱河流的生态恢复取得重要进展;实施了向北京集中输水、引黄济津、珠江压咸补淡、引黄济淀、引江济太等应急调水,保障了北京、天津、澳门等重要城市和白洋淀、太湖等重点区域的用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八是农村水电开发步伐加快,促进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和经济社会发展。五年来,农村水电新增装机2100多万千瓦,总装机达5300万千瓦,解决了700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完成“十五”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任务,启动“十一五”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取得显著成效,在21个省(区、市)开展了81个代燃料试点项目建设,新增代燃料装机容量15万千瓦,代燃料人口63.6万人,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
尽管我国在解决民生水利问题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加上历史上水利欠账较多,人民群众还有很多的水利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病险水库安全隐患问题突出,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农村还有2亿多人口饮水不安全,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一半以上的耕地基本上是缺少灌溉条件的“望天收”,粮食安全的基础还不巩固。老少边穷地区还存在很多无电、缺电人口。部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薄弱,移民生活相对贫困。水污染仍未得到根本扭转,水土流失严重,一些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对解决民生水利问题高度重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发展民生水利的要求十分迫切,热情十分高涨。同时,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推进,支农惠农政策力度持续加大。这些都为加快解决民生水利问题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把民生水利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条件、生产发展、生态改善等基本的水利需求为重点,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
一要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综合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大江大河的治理,重点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与管理,加快重点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进度。注重各项防洪减灾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健全水文信息服务体系,完善防洪预案,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提高防御山洪和台风等突发性灾害的应对能力。建立较为完善的防洪管理体系,完善和落实防汛责任制,强化防汛工作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调度,依法规范人类社会活动,科学安排洪水出路,有效规避、控制和分散洪水风险。
二要确保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目标。中央明确提出,用三年时间,投资510亿元,完成6240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今年中央基建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将安排100亿元用于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国务院专门召开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进行部署。要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作为当前水利工作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举全部之力、全行业之力,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加强监督,确保如期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目标。
三要让人民群众早日喝上干净水。“十一五”期间要解决1.6亿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坚持集中供水与分散供水相结合、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与农村卫生环境整治相结合,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多渠道落实建设资金,规范建设管理和资金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强技术指导,抓好典型示范,重点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饮用水严重不足问题,全国70%的高氟水病区村、所有的高砷水病区村要完成改水,东部发达地区率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与此同时,要全面组织实施《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切实保障城市居民饮水安全。
四要扎实开展其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治淮工程建设,继续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治理及其他重点流域治理,适时开工建设一批水源工程和区域性调水工程,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全面实施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石羊河、渭河流域重点治理,加强首都水资源保护,推进海河等流域生态修复。加强大中型灌区及其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实施重点涝区治理和大中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抗灾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农村水能资源管理,加快农村水能资源开发步伐,加大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力度,扩大小水电代燃料试点规模和范围,全面解决无电、缺电人口用电问题。在水利建设中,要高度重视移民安置工作,认真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保障移民合法权益。
五要全面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深入贯彻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继续推进国家水权制度建设,完善总量控制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监督管理的控制性指标体系;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资源费征收等制度,强化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促使经济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落实;继续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探索不同水资源条件、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具体模式与有效途径;抓住重点区域和生产消费的关键环节,带动各行业各领域节水的全面开展;加强节水型社会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节水意识。以水功能区划为基础,严格控制水域污水排放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和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度,深入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保护好地下水。
六要切实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继续做好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西南石漠化区和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等重点区域的水土流失治理,正式启动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力争启动坡耕地和侵蚀沟水土综合整治专项工程,加大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继续推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和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加强封育保护。加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强化缓批、限批措施,遏制人为新增水土流失。
同志们,发展水利,改善民生,是中央的重托,是群众的期盼,是时代的要求。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高标准、严要求做好民生水利工作,不断谱写水利发展新篇章,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