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增产、扩大内需的强大助推器
——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述
有这样一组数字足以证明水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制约:在18.26亿亩耕地中只有8.67亿亩能确保灌溉,近10亿亩旱耕地只能依靠自然降水而成为“望天田”;我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仅46%,而发达国家为70%左右。我国每生产一公斤粮食需要消耗1300公斤水,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指标在1000公斤以下。
有收无收在于水。为畅通供水的“毛细血管”,近年来,国家大力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部开展了以高稳产农田水利建设、水源工程建设、渠道整修配套、山区“五小”水利、节水灌溉等农民群众最急需、受益最直接的一批工程,夯实了农业基础,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据统计,从2005年至2008年,仅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就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8.5亿公斤,新增节水能力27.23亿立方米。
广泛动员,冬修水利正当时
挖掘机伸出长长的颈将泥土抛向路边,农民们正在沟渠里面埋头苦干,一段段供水管道在他们的脚下不断延伸……这是记者日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采访时,发现多年不见的大修水利场景在这里重现。
和广西一样,各地抓住冬季农田水利建设的黄金时期,掀起了新一轮兴修农田水利的热潮:福建省投入20.94亿元用于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劳6985万个工日;湖北省完善“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投入机制,每年省财政确保新增5亿元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广西从2008年起3年内新增水利专项补助资金10亿元,今冬明春新增财政专项投资4.5亿元用于冬春农田水利建设……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王晓东介绍,11月18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要求抓住当前扩大内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加强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后,各地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冬春水利建设。值得一提的是,为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融资支持,促进扩大内需和提高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人民银行日前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切实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有效信贷投入。
据水利部统计,截至11月底,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412.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4.1%,农民投劳7.76亿个工日;完成土石方23.5亿立方米,修复水毁工程8.1万处,加固水库2779座,改造中低产田967万亩,新增供水受益人口2366.4万人。
顺应民意,引来甘泉润沃土
“以前,我家种植玉米每亩也就不到300元。现在,改种水稻,每亩水稻可收入900多元。”黑龙江省泰来县东方红村村民孙宝刚高兴地对记者说,嫩江水从村边蜿蜒流过,听起来好像不缺水,可灌溉用水大部分靠土渠自流灌溉,渠道老化、渗漏现象严重。每到灌溉忙时,农民争水现象屡屡发生,有的村里曾经出现过百十把锄头同时挖口争水的场面。而且,说旱就旱得要命,说涝一夜之间颗粒无收。遇到干旱时,有的农民为了灌溉半亩田,抽水电费就花了100多元。
去年,在“民办公助”项目的支持下,东方红村全体农民投票要修建的小提水站正式启动了,水泵站的水源源不断流向田间,村里的旱田100%改了水田,即便遇到去年罕见干旱,东方红村还是获得了大丰收。如今,在西南山区,在东北平原,在引黄灌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使得鱼塘里蟹肥虾美,田地里林茂粮丰,果园里香气醉人。
“民办公助”是公共财政激活“小农水”建设的重要创新。王晓东说,“民办公助”是中央、省、县、乡四级财政,按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总投资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2005年,根据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中央财政设立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水利部和财政部共同启动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民办公助”试点,当年安排中央财政专项资金3亿元,2006年增加到6亿元,2007年增加到10亿元,2008年增加到30亿元。
“以受益农户为实施主体,实行‘民办公助’,可有效解决工程建设与管理主体缺位问题;下放审批权限,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王晓东说,2005年至2008年,全国共安排以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6072个,工程总投资137.93亿元,农民投资投劳62.21亿元。新增、恢复灌溉面积771万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8.5亿公斤,新增节水能力27.23亿立方米。
拉动内需,农田水利担重任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迫切需要。”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为促进经济增长,中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提出了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就是扩大内需的重大措施之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既能增加机械、建材等的需求,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论对当前还是长远,都具有重要意义。
据水利专家介绍,目前全国现有小型水利工程2000万处,其中塘坝600万处、水窖水池700万处,机电井450万座,排灌站50万处,沟渠200万公里以及大量的沟渠建筑物,形成数以千亿元计的固定资产。据调查,斗渠以上渠道长度13.3万公里,其中仅4.5万公里进行了初步防渗;斗渠以上的闸涵桥等建筑物完好率只有50.1%。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既是当前经济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关系未来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决定了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在群众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从规划到建设以及工程验收一般需要1至2个月。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政府资金主要用于“三材”(钢材、水泥、油料),其他主要靠农民无偿投工投劳。据核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万元(不含群众投工投劳)投资可消耗水泥8吨、钢材0.4吨、油料100升,如果每年都能兴修一定数量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将对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作用明显。
来源:新华社 2008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