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更要注重关心群众生活,继续改善民生。
最近中央出台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项措施,把民生工程放在了突出位置,要求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事业发展,加快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要求相比,仍有许多民生问题亟待解决。我们要利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契机,下大气力继续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解决民生问题不仅是民心所系,也是国运所在。最终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只有持续改善民生,才能有效扩大消费。我国有13亿人口,消费潜力巨大。促进投资与消费保持合理比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抵御外来风险的治本之策,对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至关重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扩大内需的决策和部署,就要努力改善民生,着力扩大居民消费。要把扩大消费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结合起来,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与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开辟扩大消费的新天地。
改善民生,扩大消费,最重要的是,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手里有钱,消费才有底气。要加大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比重,特别是要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多一个岗位,就多一份居民收入,就多一分经济活力。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帮助部分困难行业、企业闯过难关,吸纳更多就业。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破除种种就业障碍,完善就业创业环境,鼓励群众自谋职业,支持群众自主创业。
冬天来到,天气转凉,汶川地震等灾区群众的冷暖更要放在心上。要加快灾后重建,优先恢复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尽快恢复生产条件,确保灾区群众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过一个温暖的冬天。要关心城乡困难群众,给他们送去更多温暖。
关心群众生活是党的光荣传统,是党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体现。越是困难时候,越要心系群众。各级领导干部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到群众中去,到困难群众中去,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解决群众的疾苦,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舟共济,应对挑战,迎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春天。
来源:人民日报 2008年11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