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防汛抗旱执行力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国家防办提出的必然要求。国家防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践防汛抗旱新思路为突破口,在增强防汛抗旱执行力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效果。
第一,通过实践,不断学习,增强防汛抗旱执行力。学习科学发展观重在实践,学习和实践相辅相成。国家防办以学习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学习,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防汛抗旱工作实际,不断实践和深化“两个转变”新思路,即:坚持防汛抗旱并举,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防汛抗旱具体工作中,不断增强防汛抗旱能力。
第二,通过修订法规,加强执法,增强防汛抗旱执行力。近年来,国家防办针对防汛抗旱领域法规不够完善的情况,从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技术标准四个层次,加大立法和制度建设力度,先后修订和制定了《防汛条例》、《抗旱条例》等一系列防汛抗旱法规。在实践中,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乱占河道、乱采砂石、影响行洪、危及地方安全的违法行为加强监管,依法管理和查处危害河道行洪安全的不法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
第三,通过完善预案,规范管理,增强防汛抗旱执行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近年来,国家防办立足实际工作,着力做好各项预案编制工作和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仅2008年,就编制完成了《淮河洪水调度方案》和《大清河洪水调度方案》,并组织了海河北三河防洪调度演习。为推进基层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国家防办编制了《防台风预案编制导则》、《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大纲》等一批预案编制标准性文件,加强了对基层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规范了预案管理。
第四,通过部门协作,加强沟通,增强防汛抗旱执行力。国家防办坚持分工协作、协商会商机制。在防汛抗旱会商决策中初步建立起情况汇报、专家预测预报分析、集体会商和决策的科学决策机制。今年的防御南方冰冻雨雪灾害部署、抗震救灾部署、9次防台风部署、防御滁河流域洪水等重大决策,都是在深入听取情况汇报、专家预测预报分析、集体会商和决策基础上作出的。一直以来,国家防办充分发挥国家防总各成员单位的专业优势,建立起了比较规范的决策前协商会商制度。
第五,通过工作创新,知难而进,增强防汛抗旱执行力。社会的进步对防汛抗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全球气候变暖又对防汛抗旱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面对长期以来防汛抗旱投入不足的现实,国家防办创新思路,迎难而上,在实践“两个转变”过程中,在风险管理、规范人类活动、洪水资源化、扩大抗旱领域、抗旱手段多元化和主动抗旱等领域均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