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水利委员会在学习研讨中谈到,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对治淮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把淮河治理摆在重要位置,继续贯彻“蓄泄兼筹”的方针,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继续实施治淮工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建立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确保淮河流域防洪安全和沿淮人民安居乐业。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今后的治淮工作指明了方向。淮委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按照部党组对淮河流域水利发展的科学定位,瞄准淮河流域四大特征,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治淮实践的主攻方向。
第一,淮河流域是极易孕灾的地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仍然是重中之重。随着治淮19项骨干工程的建成,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流域防洪标准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淮河流域极易孕灾的自然条件没有改变,今后仍将是暴雨洪水频发、受灾频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从防御洪水的能力来看,上游水库拦蓄能力和中下游安全泄洪能力依然不足;从灾害损失看,2007年损失比1991年有大幅度减少,但绝对数仍然不小;从防洪应对的过程看,在遭遇中等洪水时,行蓄洪区和沿淮洼地数十万群众仍需紧急转移,这种状况远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防洪保安的要求。19项骨干工程建成后,要继续巩固和完善淮河防洪除涝体系,尤其是增强防御常遇洪水的能力,提高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使流域干支流防洪能力得到整体提升,确保流域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第二,淮河流域是相对贫困的地区,着力解决民生水利问题是当务之急。治淮与人民群众的生命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是关系民生的重要工作。淮河流域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1万元,低于全国平均值;城镇化率只有23%,远低于全国水平;流域内163个县(市)中近1/4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慢。平原洼地治理、病险水库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城乡水环境整治、落实水库移民政策等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行蓄洪区和沿淮洼地群众长期遭受洪涝灾害的侵扰,严重阻碍了他们的脱贫致富。治淮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好民生水利问题,提高淮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
第三,淮河流域是水资源紧缺的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淮河流域属我国缺水地区,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同时淮河流域又是豫皖苏鲁四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各地都有快速发展的强烈愿望。近年来大量的煤电、化工项目正在或计划建设,这对本来水资源紧缺、水生态环境脆弱的淮河构成新的挑战,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将会愈来愈尖锐。淮委将在流域管理中突出抓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依法履行水行政管理职责,协调处理好流域水资源管理与区域管理的关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淮河流域是水事关系复杂的地区,统筹兼顾是治淮发展的根本方法。淮河流域水系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水事矛盾历来较多;淮河流域人多地少,经济落后,加快发展与水资源、水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水资源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关系尚未理顺,事权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在履行管理职责过程中各种矛盾也时有发生。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中,水利工作需要协调的关系更加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推进治淮发展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是发展治淮事业的一大法宝。在新时期新阶段,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流域机构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治淮各项工作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协调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的关系、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水利协调发展。在总揽全局、统筹规划的前提下,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以实现治淮的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