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专家:地震灾区应预防高温雷电和强降水


2008-06-05

    地震灾区的汛情、南方暴雨灾情牵动着全体网民的心。6月4日上午10点,新华网和中国天气网联合推出本期访谈,访谈的主题就聚焦在四川地震灾区和我国南方地区的暴雨天气。走进我们演播室的嘉宾是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中央气象台副台长毕宝贵,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金荣花。

 

   5月26日到30日我国南方强降雨影响范围大、强度大

    这次的强降水过程出现在5月26日到30日,我国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强降水,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影响范围很大,我国大概三分之二的领土都经历了这场强降水过程;二是这次降水强度大,比如在江西婺源降水量达到三、四百毫米,而江西全年降水量大约在一千到一千三百毫米之间,这一个过程的降水量就占了全年降水量的四分之一,所以强度是很大的。

    一般情况下一次过程降水量达到一、二百毫米就是比较极端了,达到三、四百毫米的降水量就更极端了。

    这次降水过程目前已经移到华南地区,而长江流域,也就是江南北部这块地方已经雨过天晴了,造成的灾害已经陆续显现出来了,因为下雨和成灾有一个滞后效应。

    这次雨带一直徘徊在广东、广西、福建南部地区,未来在这段区域也会造成强降水。

    这次降水过程中贵州和湖南两个省受的损失比较大,尤其是贵州的中南部,望谟是一个典型地区,比较容易出暴雨,还有湖南张家界的西部容易出现泥石流等情况。

     南方降雨过程对四川地震灾区带来一系列影响

    从六月份一直到八月份甚至九月份都是四川雨季,四川雨季时间比较长,特别强的降水是在六到八月份。

    这次降雨对地震灾区而言并不是好的消息,因为降水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第一,会对抗震救灾整个进程造成一定影响;

    第二,因为很多居民住在帐篷里面,对防雨、防水、防泥石流的冲击更脆弱,比地震前的房屋脆弱得多。另外地震造成山体松散,一旦降雨容易引起泥石流和滑坡,会对帐篷和抢险救灾造成一定影响。

    第三,目前比较严重是由于地震形成了堰塞湖,现在水利部也正在抢险,在抢险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天气因素就是降水,如果降水过强会对抢险进程有影响。

    另外也会造成堰塞湖的跨塌溃堤,如果造成这些问题下游群众会有安全上的威胁。

    6月5日到6日地震灾区会出现中雨

    从29日降雨后到今天,地震灾区没有特别强的降雨过程,通过各种数据分析,6月5日到6日灾区会出现中雨,部分地区不排除大雨的可能,累计降雨量是10-20毫米,这个信息已经传递给国务院以及抗震救灾的相关部委,公众也可及时了解到这个信息。

    这次四川地震灾区天气预报准确率超过日常预报准确率

    全国天气预报的平均准确率是80-90%,这次对地震灾区的预报比平时的预报准确率更高一些,因为我们集中全国的力量做这部分工作,具体的评价结果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平时预报的准确率会更高一些,因为我们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得到了更多支持。

    气象部门是如何加强防灾天气预报的呢?

    一是确定哪一点需要天气预报进行抢险救灾;二是在哪个点增加天气的观测预报会更准确,这就叫敏感点的观测;还有一点就是从根本上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实际上中国气象局近几年一直在致力于提高预报准确率,向更精细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一方面我们监测信息更加精细化,另一方面我们对天气的认识更深入。整个天气是一个物理的过程,是在通过数学的手段解决物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不断认识,也通过一些计算,使得我们对未来的整个认识有所提高,提高预报准确率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四川地震灾区主要应预防高温、雷电和强降水

    5月12日以来,汶川地震灾区已经发生了五次降水过程,这五次降水过程整体来讲强度不是很大,灾后的第一次过程是属于最强的一次,从累计降水量和常年气侯平均值来看它是偏少。

    从天气对于地震灾区的影响因素来看,目前主要是高温,其次是强对流天气(主要是雷电);另外就是强降水对灾区的影响。

    近期灾区暖湿气流比较活跃,因此在地震灾区帐篷内的温度和帐篷外的温度都比较高。我们观测到尤其是广元这一带,帐篷外温度达到32-34度,帐篷内监测到的温度有的达到了38度,而且当地湿度也很差。

    另外一个因素就是雷电,尤其四川地震灾区又属于雷电高发区,五月份是属于活跃期,六月份和七月份还会有加剧的情况,因此这段时间必须特别关注这三方面的影响,也就是高温、雷电和强降水。

    高温天气下灾区人民应该注意防暑、防火

    通过观测这种高温情况现在还没有缓解,温度一直持续偏高的状况,所以要特别灾区防暑降温的措施,比如吃一些绿豆汤等等,另外要注意帐篷内的降温,还有要特别注意通风、透气。

    据国家气象中心的预测,地震灾区未来整个的降水和多年平均降水相比是是略微偏少一点,从降水来讲这是比较乐观的因素。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一个不乐观的因素就是温度比正常年份要偏高一些,所以对帐篷温度的影响会偏大一些。

    另外,大家要特别关注的就是灾后重建或者前一阶段居民吃的都是速称食品,随着时间长了就开始自己做饭了,这就需要防火,因为温度高就容易引起火灾,此外帐篷捱得都很密,一旦一个地方有了火点,就会引起区域的反映,这也需要高度关注。

    灾区雷电天气是否会频发?在防雷方面有哪些措施?

    从天气方面说,四川灾区一带进入五月份后暖湿的空气开始活跃,它特殊的盆地地形再加上大气很不稳定,一旦高空有冷空气过来就容易形成雷电天气,这种特殊的地貌特征就决定了这一带地区是多雷电的地区。

    现在灾区安置灾民用的都是钢架结构的帐篷,这种钢架结构容易造成雷电的发生。另外帐篷都搭建在比较空旷的地带,像部队营区,这种空旷地带没有什么防护,所以受雷击的可能性更大。

    近期降雨的天气表现不是很剧烈,所以这段时间雷击伤亡的事故相对往年同期不是很多。

    但是四川是全国雷电高发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未来六到八月份受雷电影响还是会很大的,中国气象局在这方面对灾区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中国气象局在地震刚发生不久就意识到雷电会对之后造成一定的影响,已经采取了相应的部署,尤其落实到四川、甘肃和陕西省,各地的省气象局在中国气象局总体协调下,对灾区重点地区当地气象局已经采取了避雷的措施,尤其对重点部门,比如学校、医院等其他一些帐篷聚集区已经采取了一些避雷措施,也会减缓雷击伤害。

    一方面中央气象局会加强避雷的措施,另外一方面也会加强关于雷电和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对局地雷暴的预报国际上的准确率也不是很高,中国也是如此,所以要通过预报防止雷暴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广大群众听到雷电的预报后要采取自我的防护措施,任何自然灾害一方面靠预报、救援另一方面也要靠自我保护,通过几方面采取措施才能将雷电造成的人员伤亡降低到最低。

 
 
 
    来源:新华网 2008年06月04日
作者:
SRC-54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