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则思变,宁夏赶考新答卷

2007-06-28

    进入5月,宁夏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大风扬沙天气频繁,气温持续偏高,土壤失墒严重,中部干旱带干土层厚度达15厘米至20厘米。南部山区水库、塘坝、水窖蓄水严重不足,河道断流,人畜、生产生活用水严重缺乏襚同心县予旺镇示范区集雨场。
 
    南部山区可能遭遇历史罕见春夏连旱
 
    旱情正在持续加重。
 
    西吉县马建乡马建村何雄国家10米深的水窖里已经打不出水来。何雄国指着远处对记者说,村里人早上四五点钟到那里排队挑泉水,来回得一个小时,但泉水只够200人喝,全村有1000多口人,有的人家只好喝苦水。
  
    因无有效降水,加之气温高、风力大,目前西吉县有80万亩农田缺墒,旱地冬小麦减产已成定局,春小麦出苗率低,胡麻等农作物无法下种,尚有10万亩马铃薯等墒待播。干旱造成7.4万人缺饮用水,3.8万头大家畜和4.6万只羊饮水困难。人畜饮水窖干枯1.1万眼,其余2.48万眼蓄水严重不足;全县44座水库干枯25座,82座塘坝和80座水保骨干坝干枯110座。
  
    彭阳县、隆德县西部和原州区大部分地区干土层厚度达12厘米至20厘米,含水率不足10%%,土壤墒情极差,接近作物的凋萎湿度。
  
    进入5月以来,宁夏南部山区旱情日趋严重,有关专家无比担忧:倘若仍无有效降水,南部山区可能遭遇历史罕见的春夏连旱。
  
    中部干旱带更不例外。
  
    干旱给中卫市中宁县喊叫水乡、下流水、中卫城区香山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中卫市有近20万人、23.72万只羊、5.89万头大家畜不同程度缺水。缺水群众主要通过从外地拉水解决饮水困难,平均拉水费用50元-方。到目前为止,全市105座水库塘坝,仅有15座蓄水;有68%水窖干枯;119处人畜饮水工程有26处出水不足,7处因水源枯竭而停用。全市100多万亩土地受旱,近73万亩硒砂瓜受到严重威胁。
  
    抗旱救灾,干部群众在努力
  
    老天无情人有情。
  
    去年10月,同心县在项目资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提前开工建设全区解决中部干旱带人畜饮水困难七个重点工程之一——同心窑山农村饮水安全重点供水工程。
  
    不久前,记者在窑山人饮工程现场采访,见17公里长的工程扩粗土方已经完工,正在进行主管道铺设。县水利局副局长杨正武说:“县上加快施工速度,预计工程6月就能通水。”
  
    在窑山工程受益区李家山村,村民李晓贵兴奋地告诉记者,他家距离新水点只有100米。
  
    西吉县去年5月开工建设八台轿水源工程,工程今年8月竣工。5月17日,记者在工地现场看到,已有部分水源的水被抽送到不远处的杨坪村,在保墒过的地里,几个村民正在利用机械化抢墒补种。八台轿水源工程是西吉县最大的水源工程,建成后可为库区周边及兴隆灌区8600亩农田提供灌溉水源,同时还为解决田坪、马建、苏堡三乡3.6万人的西部引水工程奠定水源保证。
  
    中卫市实施引黄补灌工程,投资3125.75万元建成中卫市环香山地区硒砂瓜基地引黄补灌二期工程,基本解决了41万亩硒砂瓜的蓄水补灌水源问题,同时还解决了4.5万人、0.76万头大家畜及4.3万只羊的饮用水源问题。另与甘肃兴电扬水工程管理处积极协调,适时蓄水补灌,目前已调水150.8万立方米。
  
    面对严重的旱情,各地组织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分析旱情,研究制定抗旱救灾工作方案。在同心县马建乡马建村,县农牧局副书记马尚明介绍说,县里分派100多名技术员下乡蹲点,以育芽移栽、小种薯播种、地膜覆盖等14项示范技术,指导农民抢墒补种马铃薯。据悉,因为推广使用耐干旱、标准化马铃薯种植技术,去年西吉县马铃薯减产没减收。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建立长效抗旱机制
  
    面对连年大旱,在中部干旱带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立长效机制至关重要。
  
    目前,中部干旱带农业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种植业比例过高,粮食作物种植比例过高。旱作节水农业示范项目建设,将有效缓解旱作农业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抗旱减灾能力;通过配套应用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旱区将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去年10月8日上午11时,惠泽中部干旱带百万群众的项目——国家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在同心县正式启动。
  
    同心县在王团镇和予旺镇分别建有两个示范区,项目总投资2700万元。去年6月,同心县投资280多万元提前启动予旺项目,根据干旱最低临界点设计建造钢混结构水窖528眼,单个容积50立方米;配套铺设硬化砼结构集雨场528个,单个面积270平方米。目前已打水窖500眼、集雨场170座。
  
    该县过去只建水窖,没有集雨场,遇有雨雪天,不少水资源都渗漏了。有了,水的利用率得到很大提高。县农科局副局长杨晓忠站在一处集雨场上对记者说:“项目辐射农田面积5000亩。降雨季节,集雨场就发挥作用,平日降水不足,则通过3个饮水供水点拉水储水,保证作物生长期的补充用水。”
  
    王团示范区建设砖混结构育苗温室10座,容积50立方米水窖60眼,容积30立方米水窖184眼,为“大弓棚+小弓棚+水窖(蓄水池)”有限补灌模式,即秋水春用,早春时节就移栽或直播优势高值作物,如西甜瓜和茄果类蔬菜,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记者在王团镇北村看到,一座座大小弓棚紧扣在久旱的大地上,煞是壮观。据北村村支书王有云介绍,北村有示范大弓棚137亩、地膜种植示范面积1960亩,辐射农户60多户,主要栽培西甜瓜。项目当年建设当年产生效益,平均每亩收入3000元以上。今年,南村北村已建成大棚900亩,示范田2100亩,辐射900户、3800多人。
  
    中卫市在增加节水作物种植面积的同时,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水稻面积从过去的28万亩减少到今年的17万亩,增加设施蔬菜面积2万亩。
  
    旱生变。中部干旱带干部群众正在与旱魔进行着新一轮的较量。
   
    来源:宁夏日报    2007年5月21日

作者:
首页 | 专题头条 | 最新要闻 | 各地讯息 | 一线身影 | 气象预测 | 汛情旱情 | 综合评析 | 聚焦前线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