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抗旱信息化是防汛抗旱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年,山东省防汛抗旱信息网络和防洪工程数据库的日益完善,全省雨水情信息采集系统、防汛抗旱视频会商系统、防洪工程视频监控系统、防汛抗旱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初步建成,标志着全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实现了里程碑式的重大跨越,对于全面提升全省防汛抗旱现代化水平、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两网、三库、四大应用系统构建现代格局 山东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从2001年开始建设,投资4500多万元。系统建设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先进实用、分步实施的原则,高标准、高效率、高水平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两网、三库、四大应用系统”的格局。“两网”指覆盖全省的山东防汛信息骨干网和雨水情遥测网。山东防汛信息骨干网络覆盖全省17个市,为全省防汛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搭建了平台。雨水情遥测网涵盖雨水情监测站点1800多处,改变了过去人工报汛的落后局面,大大提高了雨水情信息上报和分析处理的及时性、准确性,为防汛抗旱争取了主动。“三库”指雨水情、墒情及工情等三类防汛抗旱信息数据库,此类防汛抗旱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为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等应用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强大支撑。“四大应用系统”包括防汛地理信息系统(GIS)、防汛视频会商系统、抗旱管理信息系统以及远程视频监控系统。 应用注重实用,实用带来实效 就“四大应用系统”来说,防汛地理信息系统包括防汛会商系统和三维数字沙盘,主要依托1∶25万、1∶5万电子地图,以及各类基础数据库,充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网络、数据库、虚拟现实等现代高新技术,实现各类防汛信息查询检索、水利工程定位、地图标绘与回放等功能,同时,建立了包含防洪工程体系以及与防洪紧密相关的基础信息的全省、重点河系及重点保护区三维或二维场景,实现对防洪方案实施过程的全程动态展现,从而有利于决策者更直观、准确、简洁地从各个层面了解防汛抗旱形势,为防汛指挥决策提供辅助支持。防汛远程视频会商系统,目前已形成了省到部、省到市以及部分县的比较完善的视频会议系统,系统建成后每年都要召开十几次省级以上规模的视频会议,山东省防指多次通过该系统指挥调度防汛抗旱工作,极大提高了全省的防汛指挥调度水平。抗旱管理信息系统,基于墒情数据库和二维电子地图,可以实时查询全省墒情,并根据墒情信息预测未来多日内的旱情发展趋势,多色动态显示全省受旱范围和程度。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省防办初步建设了包括十几座大中型水库在内的重点工程视频监控系统,省、市、县各级防汛部门可同时实时地监控工程运行状况,按照全省工程远程视频监控建设规划,计划三年内实现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的远程视频监控。 实时化、自动化、网络化、 数字化凸显效率与效益 山东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建设,彻底改变了过去防汛抗旱单纯依靠手工操作、凭经验调度、科技含量低、综合效益差的状况,近几年的实践,体现出了四个方面的重大意义:一是实现了防汛抗旱信息采集的实时化。通过雨水情信息采集系统,把实时监测和收集到的各类防汛抗旱信息,自动传输回防汛抗旱指挥中心,使指挥中心做到对各个监测点汛情、旱情的动态掌握。目前,各类信息只用不到2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到省防指,半小时内到国家防总。二是实现了工情预警的自动化。通过全省十几座大中型水库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在省防汛指挥中心可以详细了解这些工程的运行情况,并实施实时调度,特别利于应对突发险情,从而迅速作出判断和决策。三是实现了通信传输的网络化。覆盖省直有关单位以及17个市水利局、水文局的防汛抗旱信息网络,同时开通网络电话,互联互通,既方便了上下左右的沟通和信息共享,又可以召开各类视频会商会议。四是实现了决策支持的数字化。以现代信息科技为手段,以防汛抗旱新技术为依托,将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的全过程科学实际地进行模拟,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支持,并及时将领导决策指令通过防汛视频会商系统第一时间传达到各市防指和防指成员单位,保证了各类防汛抗旱信息和调度指令的及时、快速、准确传递。 山东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建设、防汛抗旱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山东省防汛抗旱信息采集的及时性和洪水预报、旱情监测分析的准确性,提高了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的科学性,为更加有效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中国水利报社 2007年6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