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峰浪尖写忠诚 |
——四川省达州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抗洪救灾纪实 |
2007-08-29
|
今年7月2日以来,四川省达州市各地普降暴雨和大暴雨。一时间,全市暴雨成灾,州河、巴河、渠江浊浪滔天。主县城水深达10余米;襄渝铁路、210国道多处被洪水冲断;达县青宁乡岩门村特大山体滑坡导致该村大量民房倒塌……
在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威胁的紧急关头,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积极投身抗洪救灾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关键时刻党组织筑起坚强堡垒
灾情就是命令,达州市各级党组织迅速行动起来,组织力量,赶赴抗洪救灾最前沿,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灾区开展抗洪救灾,市委市政府紧急调拨财政资金2500万元,调运矿泉水3000件、方便面1500件、帐篷1600顶,及时分发到灾区各地。同时组建了5个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组,分赴受灾严重的渠县、宣汉、万源、达县、通川区察看灾情,指导督促防汛抢险救灾工作,安排受灾群众生产生活。
渠县是这次受灾最重的县,灾情发生后,县里紧急调集公安、武警、民兵和机关干部7400余人,出动抢险救灾船只30艘、防洪抢险车800余辆,转移被困群众5.23万人、物资3万余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7月5日的特大暴雨,使通川区北外镇石龙溪村朱家沟涵洞堵塞,山洪无法外泄形成内涝,近500名村民危在旦夕。在紧急关头,北外镇党委政府迅速组织全体机关党员干部和附近村(社区)干部冒雨赶赴现场,挨家逐户做群众工作,疏散转移群众,确保了无一人失踪或伤亡。
据统计,全市各级党组织采取搭建临时帐篷、动员投亲靠友等形式,对18.25万名受灾群众进行了转移安置,确保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房住、有医疗,不饿倒、不病倒。灾区社会安定,人心稳定。
危险地带党员尽显先锋本色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在抗洪抢险斗争中,哪里有险情,哪里最艰苦,哪里群众最需要,党员就出现在哪里。据统计,在特大洪灾中,全市共有近20万名党员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他们之中既有领导干部,也有普通党员;既有刚入党的青年党员,也有退休的老党员;既有机关党员,也有企业党员,虽然身份不同,但在灾害面前都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舍小家、为大家,涌现出了一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渠县渠江镇是这次洪水的重灾区,全镇4个社区、6个村遭受洪水灾害,有5万群众需要疏散,近3000万的财产需要转移,镇党委书记高明文,连续60小时不休息,带领全镇160名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创造了特大洪灾“零死亡”纪录。洪水退后,连续数天坚守在抗洪一线的宣汉县东乡镇镇长张军顾不上休息,及时组织机关和社区党员干部清扫街道淤泥,搞好卫生消毒,并为每个受灾户发放了100元救灾款。
持续数日的特大暴雨,致使万源市多条道路被冲毁,交通严重受阻,该市公路养护管理二段总支委员、工会主席辛明远以一个公路人的职业责任感,连续30多个小时战斗在抗灾排险、抢修道路的第一线,即使身体受伤和感冒也不下火线,,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达县桥湾乡船管站站长陈洪新在洪水到来时,不顾个人安危,亲自驾驶船只成功救出了4名被洪水围困的村民,并协助洛车乡党委成功拦截了一艘从上游冲下来的抽水船,保护了石梯大桥的安全。连日的暴雨导致达县银铁乡流河村洪水陡涨,在百余村民生命受到洪魔威胁的紧要关头,该乡计生办普通党员干部王波情急之下,用拌桶当“船只”营救村民,历时9小时成功救出32名被困群众,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救人勇士”。
渠县土溪镇万合村党支部书记王邦平,不顾家人安危,先后6次跳入洪水,抢救落水群众18人,得救的张大爷饱含眼泪说道:“多亏王书记及时下水来救,他真是我的大恩人。”洪水来临时,宣汉县东乡镇60多岁的社区支部书记李学碧带领社区党员干部,向滨河路的市民反复做宣传动员工作,嗓子喊哑了,她就用手比划,在短短2个小时内,滨河路低洼地段的137户业主全部安全撤离。
灾后的达州市,人心安定,社会稳定,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有条不紊进行。全市党员干部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积极捐款捐物,同时深入开展“干部深入灾区、党员帮扶群众”活动,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重建家园。
来源:光明日报 2007年8月29日 |
|
作者:余长安 |
SRC-10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