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周”的宣传应该是春雨,润物细无声,让社会尽可能地把宝贵的养分全部吸收,而不应该是急风骤雨,养分不被社会所吸收,反而还会带走原有的精华。
现代水利周刊:每年在“中国水周”,水利部门和其他一些社会组织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您对这些活动的印象如何?
李宇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到2006年,“中国水周”的宣传工作已经走过了18个年头。以往的水周宣传一般采取中央水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在人民日报和中国水利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各地采取散发宣传单、举办宣传展等形式。随着宣传形式的不断改进和丰富,水周宣传通过全国各行各业和居民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现代水利周刊:您认为,这些宣传形式有哪些特点,存在哪些不足?
李宇军:水周的宣传活动体现出党和国家对水问题的高度关注,对水资源保护的高度重视。通过宣传,公众的水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对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习惯于“自上而下”的说教式的宣传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病。一方面会让老百姓感觉这件事离自己较远;另一方面如果是简单的宣传内容,也会让百姓渐渐失去兴趣,很难达到深入宣传的目的。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政府、企业公民和百姓的共同责任,水周宣传活动不应只是政府唱独角戏,应该是三方共同搭台唱戏,将活动推向高潮。因此,随着我国水资源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国水周”的宣传工作也应向纵深发展,应根据工业用户、农业用户和居民用户的不同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宣传内容和形式。
现代水利周刊:对今年的水周宣传活动,您有何建议?
李宇军:我认为,“中国水周”的宣传目的主要是提高公众的水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因此,应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到水周的宣传活动中来。把宣传展览活动引入学校、引入社区。通过介绍节水产品、开展水资源保护知识竞赛和评选社区节水家庭等方式吸引居民、学生和企业共同参与。可以通过向青少年传授水资源保护知识,培养年轻一代的节水意识,传承节水文化,同时可以提高公众对节水产品的认识,激发企业进行创新。老百姓的参与度的提高无形中会增强宣传效果。使“自上而下”的宣传和“自下而上”的行动有效地结合起来,宣传活动就找到了载体,百姓节水行动才找到了方向,这样的宣传才会有生命力。
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全社会都应对此高度关注,这便加重了水周宣传的责任,应该寻找到更多、更有效的宣传方法,使之达到更好的效果。
虽然水周只有一周时间,但保护水资源的工作应该是常抓不懈的。应坚持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的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来源:中国水利报现代水利周刊 2006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