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世纪壮举 千秋伟业

   2011-04-19

  12月27日,不仅在中国水利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载入了世界水利史册:举世瞩目的特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国情出发,着眼长远发展,在新世纪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它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工,标志着南水北调这一跨世纪的构想从此开始变为现实,即历史性地由规划转入实施,也标志着中国水利翻开崭新的一页,谱写更为绚丽的篇章。
  兴建南水北调工程是跨世纪的构想,是几代中国人半个世纪的企盼。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为解决广大北方地区严重缺水问题,党和政府历来对南水北调工程十分关心,高度重视。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也就是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拉开了南水北调研究论证的序幕。从50年代开始,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各方面专家对南水北调进行了近50年的勘察、调研和可行性研究,并在科学论证和民主决策的基础上,形成了东、中、西三线调水总体格局,即分别从长江流域的下、中、上游调水,以适应华北和西北经济发展的需要。1992年,江泽民同志提出要抓紧南水北调等跨世纪特大工程的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进一步加快了步伐。可以说,南水北调工程,凝聚了新中国上上下下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如今它的实施,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综合国力和社会条件作出的英明决策,是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夙愿,是北方广大缺水地区群众的殷切企盼。
  兴建南水北调工程是党和国家新时期治水方针和治水新思路的具体体现和实践。在新世纪,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何使我国有限的水资源,通过合理开发、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优化配置,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水利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南水北调工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其总体规划,在指导思想上,充分体现了新时期中央治水方针和水利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
  工程在强化节水、防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通过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形成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相互连接的“四横三纵”总体格局,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优化配置,以满足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兴建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和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和保障。南水北调工程正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它的实施,不仅能从根本上缓解这一地区长期缺水的矛盾,而且对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力布局,推动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南水北调工程与万里长城、京杭运河一样,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伟大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远距离、跨流域、跨省市调水工程,其规模宏大,建设工期长,涉及范围广,不仅总投资超过三峡工程,其复杂性和艰巨性也不亚于三峡工程。工程的开工,只是新阶段的开始,今后的任务十分繁重。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工程沿线各级党委和政府、参与建设的各部门和单位,要团结协作,精心组织。工程的实施必须建立在节水、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切实加大节水、防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将南水北调工程建成良好的生态工程。这是工程实施成败的关键所在。
  建好南水北调工程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广大水利工作者,要继续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精神,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工程建设中,要严格执行工程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等各项制度,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真正将南水北调工程建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世界一流工程。同时,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运行机制和科学的管理体制,使工程实现良性运行,持久发挥效益。
  南水北调工程是新世纪造福子孙的千秋伟业,它将成为我国东西南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强大助推器。我们期待这一世纪工程、世纪伟业,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