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转自新华网文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最大、世界瞩目的特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工程经过多年的勘察、规划、论证、研究,目前已由规划阶段进入工程实施阶段。近日记者专访了郑州市水利局局长、郑州市南水北调中线办主任王怀韧和郑州市水利局副局长、郑州南水北调中线办常务副主任赵佩璋,他们认为作为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地区--郑州,抓住南水北调这一重要历史机遇,再造郑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雄厚基础和新的辉煌,乘势把郑州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关系郑州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应引起上上下下的高度重视。
一、郑州地区资源型缺水危机日见突出
实施南水北调,是毛主席的伟大构想,党十六大提出要"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有中、东、西三条线路。东线主要解决苏、鲁、皖的缺水问题;西线主要解决西北各省的缺水问题,中线主要解决豫、冀、京、津的缺水问题。中线工程从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设置输水干渠,经湖北、河南、河北到北京、天津,总干渠长1389公里,计划调水量140亿立方米,总投资1766亿。中线工程在河南省境经南阳、平顶山、周口、漯河、许昌、郑州、焦作、新乡、濮阳、鹤壁、安阳,全长731公里,黄河以南477公里,黄河以北243公里,穿黄工程9.8公里,引水流量350立方米/秒。中线是“绿色奥运”和豫、冀、京、津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力争在2008年把长江水送到北京,以确保奥运圆满成功。地处南水北调中线供水区的必经地段和供水区域--郑州,是全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由于工业、农业、服务业大量用水和人畜用水等诸多因素,郑州地区的水资源危机日趋严重。郑州水资源人均212立方米,亩均304立方米,只有全国平均值的1/10,还不到国际公认人均水资源(12960立方米)的1/50。甚至以干旱著称的以色列,郑州还达不到他们的1/2。
造成郑州地区严重缺水的根本原因是水资源极度匮乏和用水量大大超过了本市水资源的负担能力。首先是地下水超量开采。全市地下水观测资料中除黄河沿地下水基本平衡外,其它地区逐年下降,尤其是荥阳、巩义、新密下降幅度最大。郑州市中心城区125平方公里内的可开采量为15---16万吨/日,最大要开采22万吨/日,地下水已从建国初距地面2-3米降到50米以下,1998年实测降落漏斗面积达491.25平方公里。以德化街为中心的16平方公里内曾发生陷坑36个,坑深4米左右,最深达7.5米。其次中心城区利用黄河水年均达2.5---3亿立方米,但黄河1972---1998年21年中断流总计1050天,1997年最严重断流226天共13次,其中一天断流704公里。1978年黄河北滚,市主要引黄供水站邙山站断流,政府动员全市职工干部挖引河,全市供水停断一周,部分工厂停产,市民用水困难,直接损失达1100多万元。另外,河道超负荷开发及排污的水质污染,造成河道断流及河道无可利用的稀释水,使河水超标,不但污染了本区河段,也影响了下游河段。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是郑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隐忧,也是影响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重大问题,更是新世纪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只有南水北调,才能解决郑州的发展和生态问题,仅总干渠流经我市水面一项就相当于建200个一百余亩大的湖,对于我们郑州地区干燥的气候将会彻底改变,干渠两侧的水保生态林相当于干渠条带上增加60毫米的降水量,且每日吸收尘粉20吨,吸收有害气体350吨,吸收二氧化碳500吨,排放氧气360吨,对净化空气改变生态环境调节气候产生巨大作用。
二、以系统工程思想指导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南水北调是国家统一设计规划的宏伟工程,跨省市、跨地区、跨流域,但是要按地域、分级、分层次去建设、管理和实施。作为郑州市来讲,主渠道流径郑州地区的水面宽90.5米,渠口宽110米,水深7.5米。流量540秒立米,渠底宽35米,堤顶宽5米,干渠横宽230米,两岸设防护林各10米,堤外坡脚设排水沟,永久性地3.4万亩。中线干渠引水口门全市规划五处,新郑、中牟、荥阳各一处,市内二处(贾砦、郑湾)。工程总投资1677亿,其中郑州段投资127亿。按调水量分摊我市应投资73.6亿,投资方式中20%为贷款,80%为国家和地方投资,这80%中国家投资60%,地方投资40%,郑州市应投资38.27亿,其中贷款14.72亿。南水北调工程到2010年竣工通水后,必将形成一道非常靓丽的风景线。
这么庞大的水利工程,我们必须按照十六大所提出的“四新”要求,加强管理,努力搞出一流的规划设计,一流的施工质量,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综合效益。同时,我们还要借鉴美国的北水南调工程和印度的西水东调工程的经验。除此之外,中线工程国家规划主干渠只流经我市的一县二市三区,那么,西部缺水比较严重的巩义、新密、登封以及荥阳的南部,新郑的西部,由于山区、丘陵、地理、自然条件等因素,南水北调总干渠不能流经这些地区,但这里有二百多万人民,农业望天收,十年九旱,发展工业、商业水资源匮乏,这么多人要生产、要生活,水的问题该怎么解决。目前,只有靠兴建水利工程,现有水库,集雨节灌以及充分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土壤水等解决西部山区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人畜吃水。为此,我们计划实施“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方开源、调水补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供水战略;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受益者民主协商和水市场调节有机结合”的供水体制;实行“量入为出、以供定需、总量控制、节奖超罚”的管理模式,坚持“一生活、二工业、三高效农业”和“先城市、后农村、再生态”的供水次序。还要建立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南水北调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新体制与现代化的水资源调度系统;对引江、引黄等外调水同本地的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土壤水等多种水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优化配置,科学调度;建立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和合理补偿机制,健全有关南水北调和节水防污的政策法规,开展全民节水的宣传教育和提高用水效率的革命,努力创新水资源和水工程可持续利用的科学管理体系。
三、以现代化理念建设好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对于郑州地区来讲,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要以十六大精神统揽南水北调工程;按照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和科教兴水的目标,用现代思想、现代管理、现代技术和现代设备去武装南水北调工程,提高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从规划入手,依靠专家和科技人员,走群众路线,建立参谋咨询机制,借鉴上海、广东等地和能源、交通、通信等系统的成功经验,制订南水北调工程的现代化规划。要以人为本,科技为先,面向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国际国内市场,大量引用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增加无形资产投入,建立数字化、网络化的南水北调水情、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应用“3S与GPS”技术建立供水工程自动监测调度系统和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加快调水工程标准化、建筑施工机械化、技术装备现代化、产权主体多元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经营管理企业化、水事活动法制化、供水服务社会化和管理自动化、信息网络化、决策智能化、经营集约化的进程,努力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大型调水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是造福万代的宏伟工程,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上来,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集中到搞好中线调水工程上来,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南水北调工程建成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形象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战略工程,使之成为振兴中华、名垂青史的惊世之举。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使郑州的水更清、天更蓝、地更绿、景更美,早日步入小康社会,再造郑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辉煌。
(王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