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河北省张北县县长戎均文做交流发言

2012-05-04

创新管水机制 深化水价改革

奋力开创农业节水灌溉新局面

  近年来,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直接有效的途径和手段。立足于此,我县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增加农业效益为核心,综合“工程节水、价格节水、管理节水”等各项措施,节水灌溉取得显著成效,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全县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7万亩,占灌溉总面积的74.5%,年均节约用水1700多万立方米,农民增收5000余万元,受到了温家宝总理、陈雷部长等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一、主要做法

  (一)广筹资,扩规模,推进工程节水

  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规模,加快节水工程改造,全面提高节水设施效益和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一是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资金筹措和资金整合方案,形成了国家投资、地方配套、群众自筹的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节水灌溉投入机制,近两年,共争取各类资金3500多万元,有效解决了资金难题。同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自主投资建设节水工程的,补贴30%—50%的工程费用;对发展大棚种植的,每个冬暖式日光温室补贴1—2万元,普通大棚和食用菌大棚每平米补贴10元。二是推进高效节水工程建设,加快改造步伐。2011年以来,全县实施以膜下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改造工程3.7万亩,建成千亩以上喷灌节水示范园区8个、膜下滴灌示范园区6个,万亩节水示范基地1处,逐步取代渠灌、管灌等低效灌溉模式,力争在3-5年内,现有低效节水工程改造全部完成。三是提升信息监管水平,实现智能科学节水。为重点节水农业项目区安装农田灌溉智能系统,为灌溉机井配置了远程用水设施,全程、准确监测地下水位变化、土壤墒情及机井用水量、用电量、动水位、用户信息、种植情况等信息,基本实现科学用水和适时适量灌溉。

  (二)严计收,全公开,深化价格节水

  在兼顾农民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实行了农业用水定额管理,按量收费,超定额累计加价的终端水价制度,推行水量、水价、水费“三公开”制度,使农民“浇明白水、交舒心钱”,有效地发挥了价格杠杆对灌溉用水的调节作用。一是宏观总量控制。立足我县实际,编制完成了《2011—2016年农业高效用水初步规划》,在全县推广高效节水模式,每亩年灌溉用水量从350立方米减少到120立方米。根据规划要求,综合各种灌溉方式和作物品种灌溉用水量,核定2011年亩均用水定额为180立方米,以后按20立方米逐年减少,直到2014年降为120立方米。二是推行终端水价。经过深入研究,并召开听证会广泛征集乡镇、协会和用水户意见,将农业终端水价按灌溉用水耗电量折价每度电收取0.75元,其中0.28元为电费,0.47元用于人员工资和水利工程设施维修管护;同时实行科学计量、刷卡取水,切实做到一户一卡、一井一费、一村一账。三是实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农业用水定额内按终端水价计收,用水超过定额在20%以内的,超出部分按每度电上浮20%收取;用水超过定额在20%以上的,超出部分按每度电上浮50%收取。

  (三)建协会,重管护,强化管理节水

  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建立起了持续高效的节水工程管理维护综合机制。一是明确产权。通过拍卖、承包、租赁等形式,把农田水利及农业节水灌溉设施的产权明确到户、责任到人。二是创新管护机制。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推行分级管护承包责任制,全县成立用水者协会126个,入会农户3145户,覆盖9124人,管理灌溉面积8.9万亩;各协会设水管员1-2名,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水利灌溉设施的维修和管护,确保了专人负责、专人管理、专人维修。三是设立专项管护资金。通过政府注资和从享受国家项目资金的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承包农户的纯收益中分别提取一定费用,设立农业节水基金,并从节水基金中提取15%-20%的水利设施管护费,专门用于本村水管员工资及水利设施的管理、保护和维修等,保证了节水工程的顺利实施、节水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

  二、初步成效

  水价改革的推行,促进了农民由被动强制节水向自觉主动节水转变,节水模式由低效落后向高效先进转变,亩均可省水120立方米、省电55度、省肥50公斤、省工4个、节地15%;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亩均增产20%-25%,增加了农民收入。预计2013年我县全面推广节水灌溉农业后,按2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计算,全县年节水约2800万吨,促进农民增收约1亿元。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2年5月4日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