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融资潜力
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兴办水利
一直以来,重庆洪旱灾害频繁,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严重滞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为尽快扭转我市水利基础设施欠账多、建设滞后、投入不足的现状,我市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大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广吸社会资金,拓宽筹资渠道,全力破解资金瓶颈。2010—2011年,全市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和受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达129亿元,占全市水利投入的52.2%,创历史新高。我们的做法是:
一、政策撬动
“十二五”,我市计划完成水利投资1000亿元,其中需吸引社会资本500亿元。为此,我市出台一系列水利投入的政策措施,撬动国有、民间等社会资本进入重庆水利市场。一是继续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水利行业。二是赋予水利投融资平台公司土地储备职能,用地计划按水利建设年度资金需求测算配置,履行筹集水利项目建设政府预算外资金的职责。三是明确公益性和准公益性水利建设项目收取的相关税费地方部分专项用于补助该项目,已成公益性、准公益性水利工程收取的税费地方部分专项安排用作维修养护经费,中小水电站建设实行资本补助并提高上网电价。
二、平台驱动
按照“时间换空间,早建早发挥效益,早建有利于节约成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市、区县水利投融资平台作用,推进平台公司与金融机构、国有及大型民营企业合作,通过收益质押、储备土地质押、存量资产质押及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方式,利用行政、市场“两只手”筹集水利建设资金。2010年以来,全市水利投融资平台共利用信贷资金87亿元;市水务集团与法国苏伊士集团战略合作并成功上市,募集资金17亿元用于城镇供水和污水处理等水利项目建设;市水投集团先后发行两期共25亿元的企业债券,实现了我市水利融资渠道单一由银行间接融资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关键性转变。“十二五”期,我市争取通过投融资平台向银行贷款200亿元以上,发行企业债券60亿元。
三、产业带动
近年来,我市采取产权置换、投资入股等方式,大力实施城镇防洪、城镇供排水、水利旅游、水能资源开发等产业项目建设,盘活水利固定资产,吸纳社会资本进入水利水务建设领域。一是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引导社会资金开展大江大河治理,通过以堤造地、以地增值,加快防洪护岸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城镇防洪能力。目前全市正在开展的15条大江大河治理项目,投资150余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资48亿元,其余资金通过BT、TOT、BOT等方式引进社会资本投入。二是坚持把水文化元素融合到水利规划和工程设计中,先后吸引各类社会资金4.5亿元投入水利旅游开发,完善了已成水利工程的配套设施,充分挖掘和发挥已成水利工程的水文化内涵和水文品味,提升水利行业形象。三是围绕农业增产、农户增收,依靠可靠水源,大力引进企业集团和种养殖业大户发展蔬菜、柑橘、烟草、中药材、花卉等产业,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了5.6亿元社会资金的投入,既改善了农业灌溉体系,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助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四是大力发展中小水电,“十二五”全市预计引进社会资金12亿元,新增中小水电装机200万千瓦,开工170万千瓦的中小水电项目。
四、奖补互动
实行“竞标投入、先建后补和谁积极支持谁”的激励机制,探索政府购买或补贴公益性水利服务,通过业主招标、承包租赁、建设总承包等方式,调动民间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放大”效应。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统一规划基础上,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的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近两年,全市社会资本及群众投劳折资13.2亿元,建成农田水利项目4.8万处,整治病险水库150座,新增节水能力4817万立方米,新增恢复灌面234万亩。
五、考核推动
市委、市政府对“十二五”时期水利建设筹资任务实行分级负责、逐项落实,并制订分年筹资计划,明确筹资渠道和方案,确保按期足额落实。市政府督查室会同市水利、发改、财政等部门,对相关市级部门和各区县政府的筹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同时,将区县年度水利投资列入市委、市政府考核区县党委、政府和水利工作年度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兑现奖惩,增强市级部门、区县政府兴水治水的责任感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