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雨绸缪 科学调度
全力防御钱塘江大洪水
浙江省防汛抗旱指挥部
2012年2月
2011年6月3日至20日,我省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的东苕溪及杭嘉湖平原等发生多次大洪水,洪涝灾害严重。这次梅雨洪水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降雨强度大。在17天内接连发生4次强降雨过程,出现了16个暴雨日,且4次强降雨区域基本重叠。二是多条流域同时出现历史罕见高水位。钱塘江干流兰溪站最高洪水位达31.86米(1985国家高程基准),为1955年以来最高洪水位。嘉兴站水位达2.26米,为1999年“6.30”洪灾以来最高水位。三是高水位持续时间长。钱塘江兰溪站、浦阳江湄池站、杭嘉湖平原嘉兴站超保证水位时间达3至5天。面对梅雨大洪水,我省认真贯彻中央领导指示精神,按照国家防总的部署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精心组织,科学防御,实现了“水库不垮坝、主要堤防不决堤”的目标。我们主要做法是:
一、未雨绸缪,严防旱涝急转。针对2011年1~5月降雨量严重偏少,我省在积极防旱抗旱的同时,强调要高度警惕旱涝急转,切实做好防御流域性大洪水的准备工作。正因为准备工作充分,从而为战胜梅雨大洪水奠定了基础。
二、高度重视,有序应对。在旱涝急转、主要江河水库出现高水位、部分河段出现险情等的关键时刻,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都把防汛抗洪抢险作为压倒一切的重要工作来抓,迅速行动,积极应对。各级防指按照预案和当地汛情启动相应等级的应急响应,省防指逐级启动了防汛应急响应至Ⅰ级,并于20日凌晨又启动了钱塘江干流防御“1955年型”特大洪水方案,兰溪市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期,确保防汛抗洪抢险应对有序。
三、加强监测,及时预报预警。省防办组织气象、水文部门加密会商分析、滚动预报,为领导决策和防汛抗洪抢险指挥提供科学依据。遍布全省各地的水库巡查人员、小流域山洪灾害预警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员和气象协理员(信息员)等8万余人到岗到位,做好巡查、监测和预警工作,保证了防汛抗洪抢险及时有效。
四、科学调度,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作用。省防指统筹协调、精心调度。在钱塘江大洪水中,充分利用新安江水库的调蓄能力,坚持高水位运行,最大拦蓄洪量达48亿立方米,停止新安江等水电站发电30多小时,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与兰江洪水错锋;兰江洪峰过后,又及时对新安江水库实施泄洪。同时,充分挖掘富春江电站预泄潜力,两次洪水中预腾库容1.4亿立方米,并对低标准圩片采取有序分滞洪措施,有效减轻了主要堤防防洪抢险压力,确保了主要堤防不溃决。在东苕溪、杭嘉湖东部平原洪水调度中,在洪水初期,青山水库预泄增加防洪容量,德清等大闸加大向东部平原泄水,嘉兴南排各闸实施预排;在嘉兴水位快速上涨时,果断减少德清等大闸向东部平原的泄水量,并启用北湖滞洪区分滞洪水,有效缓解了杭嘉湖东部平原的防洪压力。据统计,在防御梅雨大洪水中,全省水库拦蓄洪水100多亿立方米,排涝闸站排水35亿立方米。
五、群防群控,基层防汛防台体系作用显著。兰溪市动员数万名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一起巡查江堤,并赶在洪峰到来之前彻夜抢筑7公里子堤,迅速转移各危险地段群众;诸暨市浦阳江沿江乡镇组织所有干部和1.2万余名群众彻夜巡查堤防;其它县(市)通过加强监测巡查,成功避免了多起山洪与地质灾害可能造成人员伤亡事件的发生。
经历了2011年的梅雨大洪水,我们对中央1号文件关于“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论断的体会尤为深刻。下一步,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始终把防汛防台抗旱工作放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紧紧抓住全社会重视水利改革发展的大好时机,加强防汛防台抗旱综合能力建设。二是继续深入实施“强塘固房”工程,着力改造病险水库、山塘、海塘,加固农村危房,全面提高重要设施和保护对象的防灾减灾能力。三是着力解决防汛薄弱环节,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着力提升城镇防洪排涝等薄弱环节的防御能力。四是进一步巩固完善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完善全社会参与的高效有序的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全面提高防汛防台抗旱应急能力。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2年2月2日